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材料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切实行动,建立起的战线名称是什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某校高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一些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①他们积极创办洋务企业尤其是近代民用企业 ②他们创办的企业都以轻工业为主
③他们的企业在国民政府前十年得到较快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观察下列图表: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选择说法正确的序号。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简要指出“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两个阶段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要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作用。
材料一:《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
材料二:(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琦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三: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四: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五: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2)材料二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三所展示的纺织原料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3)材料四、五反映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国近代史 》上说:“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何时?它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2)中国民族工业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区?有哪些著名的民族资本企业?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这三种革命?
(2)结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结合当时中国国情,指出孙中山的这三种革命主张的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电线铁路,变华为夷,鄙见迂疏,期期以为不可。
──摘自《刘坤一遗集》
材料二:清朝一遇到外国的枪炮就丧尽了自己的声威,……天朝正如小心保存在紧密的棺材内的木乃伊一样,只要与外界新鲜空气一接触,便一定要腐烂。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材料三:持鸦片初约以通市,吾不停贸易以自修自强,使无鸦片之毒,则外洋之银有入无出,中国银且日贱,利可胜述哉!──摘自《海国图志》
材料四: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五: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商务,……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摘自《李文忠公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作者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他属于近代史上哪一派别?运用材料二的观点对材料一的主张作简要评价。
(2)材料三的作者对鸦片和贸易的关系提出了什么看法?
(3)材料四、材料五分别反映了洋务运动哪一阶段的什么指导思想?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