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偷 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边,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梵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他奇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有删节)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           ( )( )

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子。
为什么“我”“听到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了解到少年偷画像的原委之后“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怀念吕凤子先生
张霖
我与吕凤子先生同是江苏丹阳人。他早在1910年就在上海创办“神洲美术社”,是我国兴办现代美术教育的第一人。
1949年10月,我与吕凤子先生同时被选为苏南地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讨论国家大事,吕凤子先生时年63岁,而我只是20多岁初出茅庐的小青年,平时他不外出,我将他如父辈一样尊敬和侍奉,潜心学习,聆听教诲。我向他展示我的一幅梅花,请求指教。他赞扬我的画趣味性强,但又指出作画要“立意”、“为象”、“写形”、“貌色”、“置阵布势”通盘考虑成熟,方可动笔而一气呵成。谆谆教导之余,吕凤子先生即兴展纸,略加思索,泼墨挥毫,纵横挥洒,立成迎雪怒放艳丽多姿的一幅梅花,题词是“香自苦寒来”。我把这幅画视为珍宝收藏,但不幸在文革中被劫失,至今未找回,致成终身遗憾。
吕凤子先生爱用长锋羊毫悬腕作画,且腕力过人。他笔下的线条,厚实有力,雄浑朴茂,轻逸妙深,极具草篆的独特韵味。他的这种表现技法,达到出神入化之妙,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徐悲鸿是在上海跟吕凤子先生学习素描的学生,后来留学法国。回国后吕凤子先生又推荐他到“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那时候的艺术系分两组,一组为中国画,一组为西洋画。当时,徐悲鸿认为自己的中国画水平不及西洋画,何不乘机向吕凤子先生学习水墨画和书法,以求绘画艺术的全面发展?于是对吕凤子先生说:“以前您教过我素描,现在我再向您学习中国画。”吕凤子先生抱拳答曰:“你是西洋画大师,怎敢收你为弟子?”徐悲鸿坦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能者为师嘛,不必推辞。”吕凤子先生执意不肯,徐悲鸿转个弯说:“那就做一个亦师亦友的好同道吧!”吕凤子先生这才答应,而后徐悲鸿中国画的画艺大进,他笔下的奔马、人物、花卉,都受到吕凤子先生用笔的影响。
还有一次,徐悲鸿对吕凤子先生说:“不久,在法国巴黎将举办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十个国家的顶级艺术大师参展,您应该寄点作品去试试。”吕凤子先生谦虚地说:“不行,不行,水平还达不到世界展呢。”徐悲鸿说:“先生承历史之传统,开当代之新风,三百年来第一人,非先生莫属。”吕凤子先生连忙插话说:“三百年来第一人之说,实在不妥、不妥,清代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还没有超过二百年哩,我岂敢列其前?”眼看说不服吕凤子先生,徐悲鸿便擅自瞒着他,悄悄地把教授休息室内的《庐山之云》卸下来寄往巴黎,代他报名参展。评奖时,果然一致投票评中国画《庐山之云》为一等奖。数月后徐悲鸿对吕凤子先生说明《庐山之云》出国参展获奖经过,并将一枚圆形奖章面交吕凤子先生留作纪念。门生为老师当伯乐,在师生中传为佳话美谈。
吕凤子先生桃李满天下。徐悲鸿、李可染等都是画坛名流、各有成就的著名学者,但见到吕凤子先生,皆鞠躬称“先生”,恭谨侍坐,从不大声言笑。
旅居美国的温新榆先生是吕凤子先生的外甥。一次宴会上,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画家得知温先生是江苏丹阳人,便问道:“有位吕凤子先生你知道吗?”温先生答道:“他就是我的大舅父。”他听了,很高兴地对温先生说:“原来吕凤子先生是你舅父,我和他当年在上海的时侯熟得很!他的才艺之高,当代无人可与其匹。但他生性却很淡泊,简直可以说已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要是他稍微重视名利,他的名气就会大得不得了啦!”人们告诉温先生,这位大画家就是张大千。
吕凤子先生一生追求真理,能与时俱进。抗战后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人士黄齐生先生被当局迫害逃到重庆,吕凤子先生毅然用高薪聘请他到正则艺专任文史教授。1944年冬黄齐生赴延安时,正则师生送延安书画百幅,以表达对抗战圣地的慰问之情。其中有吕凤子先生的罗汉两幅,一题“寿者像”专赠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特地写信向吕凤子先生致谢,还请黄齐生先生带一条毛毯回赠吕凤子先生。
吕凤子先生德艺双馨。他的人生和学术思想永远为我们崇敬和学习。他对国画艺术做出的贡献,不仅是我们艺术界的骄傲,也是所有华夏儿女的自豪。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吕凤子先生为“我”所作的一幅“香自苦寒来”的梅花图,不幸在文革中被劫失,至今未找回。对此,作者在愧疚的同时对文革的无序混乱进行了反思。
B.徐悲鸿意欲向吕凤子学习中国画,但遭到婉言拒绝,对此,徐悲鸿只好采取策略,迫使吕凤子就范,最终成了“亦师亦友的好同道”。
C.徐悲鸿擅将吕凤子的中国画《庐山之云》送往巴黎,结果一举中奖,可见吕凤子画艺之高妙。这段佳话成为门生为老师当伯乐的典范。
D.黄齐生作为教育家和民主人士被当局迫害,然而吕凤子先生却将他引为座上宾,足见其超人的胆略和气魄,深受毛泽东的敬重,后赠一毛毯以示褒奖。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了吕凤子先生的种种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绘画大师的光辉形象。
吕凤子先生的成就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这篇回忆性的传记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吕凤子的性格特点,请分条列举并简要说明。
吕凤子是一代宗师,他在精神品格上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海市蜃楼/过眼云烟/落花流水/浮生若梦。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 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说也是。”
他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去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喜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观察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明月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小说中的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作品以“明月寺不会说话”为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恒星考古:发现原始巨星踪迹
①科学家们通过模拟早就预测到,第一代恒星中的某些恒星是非常巨大的,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100倍,在仅仅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就经历了生存和死亡这个时间在宇宙中相当于一眨眼的功夫.但天文学家们一直没有发现第一代恒星存在的迹象.他们只能推测,那些恒星可能是在宇宙大爆炸发生之后最初的几亿年里形成的,由氢、氦和微量的锂构成,随着那些恒星作为超新星爆蚱之后,产生了第一批重元素,通过这些重元素演化出了后来的星系和恒星。
②目前,利用一项被称为“恒星考古”的技术,日本国家天文台的青木和光及同事发现了这种恒星的首个迹象,这种迹象保存在其远古后代的化学成分。第一代恒星的遗迹存在于一颗叫做SDSS J0018-0939的恒星中,其中的化学成分表明该恒星形成于一个气团,气团是由一颗非常巨大的恒星爆炸后所产生的材料构成的。
③第二代恒星燃烧较慢,已经存在了大约130亿年,它们中含有微量的较重的元素,这表明这些恒星是由一种气体聚结而成的,以前的一颗或数颗超新星产物使这种气体丰富起来。“这就像柜橱里层的罐子中所盛的豆子,它们永远在那里呆着,但你可以随时打开”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安娜弗雷贝尔说,“通过研究,科学家们能够将形成恒星的气体成分搞清,进而可以了解哪些成分以及各有多少成分来自于第一代恒星。”
④跟铁之类的较重元素相比,恒星SDSS J0018-0939中碳、镁和钙等较轻元素的丰度很低。研究者对于这种特性,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一种叫做“不稳定对超新星”的特大质量恒星发生了爆炸。
⑤当恒星的核心温度变得非常高时,成对的光子变成成对的电子和正电子,这时就会形成不稳定对超新星,结果外表压力下降引起恒星产生明显的塌缩,发生巨大的热核爆炸。青木称,这种爆炸套将恒星撕裂,产生研究小组发现的高浓度铁和少量的较轻元素,对此,弗雷贝尔说尽管外层被炸掉,但较重的元素仍被吸回核心处,形成黑洞。
⑥这个研究成果是令人兴奋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家们就可以宣告胜利了,目前,这只是一颗恒星,并不意味着所有恒星都是以这种方式爆炸的.
⑦研究人员正在观察更多恒星的化学特征,进一步搜寻其他的例证。如果这种恒星很普遍,使用定于2018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或者利用下--代的大型地面望远镜,未来的天文观测通过来自最遥远星系的远古光线,甚至能够直接观察到这种巨型恒星作为超新星死亡的现象。
下列关于第一代恒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一代恒星中的某些恒星体积巨大,质量超过了太阳,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由生到灭的过程。
B第一代恒星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初的几亿年里形成的,其主要成分为氢、氦和微量的锂元素。
C第一代恒星存在的首个迹象是由日本科学家青木和光与其同事使用“恒星考古”技术发现的。
D第一代恒星的遗迹存在于由一颗非常巨大的恒星爆炸后所产生的材料构成的气团所形成的恒星中。
下列关于“恒星考古”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代恒星燃烧较慢,已经存在了130亿年,它们中含有微量的较重的元素。
B.科学家已经搞清第二代恒星的气团成分来了解来自第—代恒星的成分及比例。
C.对恒星考古目前的研究成果应持谨慎乐观态度,因为这些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性。
D.借助两种望远镜同时进行天文观测,恒星考古就会在2018年后取得更大成果。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叫做“不稳定对超新星”的特大质量恒星发生了巨大的热核爆炸,似可解释SDSS J0018-0939中较轻元素的丰度很低的原因。
B.第②段中的“这种恒星”与第③段中的“这些恒星”都是由一种气体聚结而成的,这种气体如同“柜橱里层的罐子中所盛的豆子”。
C麻省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弗雷贝尔认为,外表压力下降引发恒星爆炸,尽管外层被炸掉,较重的元素仍被吸回核心处形成黑洞。
D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未来的天文观测通过来自最遥远星系的远古光线,甚至能直接观察到第一代巨型恒星作为超新星死亡的现象。

阅读文本,完成后面题(共25分)
历史绕不过的民国才女
佟吉清
王鹤所著《偶尔遇见的传奇——民国才女写真》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华美。站在西风东渐的潮头,民国才女们藐视旧习、锋芒尽显,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倡导性别平等,用生命展现不一样的民国风度。
就在几个月前,杨绛先生迎来了她的101岁生日。她是钱钟书心目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曾因为话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声名鹊起。她翻译的文字行云流水,被朱光潜评价为“最好”。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去后,讲述一家三口故事的《我们仨》,读来总有要流泪的感觉。看到杨绛《走在人生边上》所附近照,那通透、温润的形象,王鹤说:“所谓优雅地老去,就应该是这样的模样吧。”
初识杨荫榆,是因为偶遇杨绛的一篇文章。杨荫榆曾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首位国立大学女校长,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被鲁迅痛加斥责,而她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的一面,本不该被尴尬离职埋没。同样地,大名鼎鼎的冯友兰,有个了不起的妹妹冯沅君,她踩着一双小脚,穿市面销售的皮鞋,走上创作和学术道路,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台,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
说到翘楚云集的“太太客厅”,以及林徽因与冰心因《我们太太的客厅》荡漾的嫌隙,几乎无人不晓,王鹤以“她的抱负岂止于在客厅”的发问,为林徽因正名。除了惊人的美貌,绝顶的聪明,浪漫的爱情,林徽因更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她的诗文亦颇有灵性,这样的奇女子,怎能安于沙龙女主人的位置?
“香闺奇才”吕碧城,作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她发表诗文,倡导启民智、兴女权、办女校,为几千年来居于“卑屈凌辱”地位的女子争取平等、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她创办了京津一带最早的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公学,后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年仅23岁的吕碧城任监督(校长),被誉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王鹤的评价非常精准:“她的高才绝韵、奇风异调,哪里是‘剩女’二字,可以轻易概括?”这样的女子,普通男人确实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
“五四”以来,出现了许多成就斐然的女作家。鲁迅评价萧红,能够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石评梅素有“以生花之笔,写哀时之痛”之誉;把《红楼梦》改编为剧本的第一人赵清阁,田汉赞她“从来燕赵多奇女,清阁翩翩似健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自传体长篇小说,饱含对北京的深情;只有历尽沧桑而又明察秋毫的张爱玲,才会说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样惊人之语……这些不禁让我想起舒芜的评价:她们或则以慈母的心给一切被侮辱被损害者以爱抚,或则以姐妹的心给一切反抗战斗者以关切,或则以秀丽的期望歌颂着明天,或则以凄婉的情绪诅咒着今日,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
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曾在外交部做过翻译,她的“美”有胡适“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为证,写满她和徐志摩“城里城外”的那一页,好像总也翻不过去。
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指出,“娜拉抛弃了家庭丈夫儿女,飘然而去,只因为她觉悟了她自己也是一个人。”被郭沫若比作娜拉的董竹君,放弃阔太太的生活,带着四个女儿离开夫家,闯荡大上海,开餐馆办纱厂,孩子们也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时光荏苒。如今,婚姻自主、接受教育、经济独立,这些前辈们砥砺争取的权利,已经被视为当然,但我们切不可忘记,民国才女们披荆斩棘的苦乐悲喜。诚如伍江陵为本书所做序中所言:在历史进步的关头,她们选择了一跃而加入,而不仅仅是站在路旁作为一个鼓掌者。所以,历史绕不过她们。
(摘自《中国妇女报》2014年3月,略有删节)
【相关链接】
被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寡妇主义》中点名批判的北师大女校长杨荫榆,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排挤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在抗日战争中,她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同胞,最终命丧日寇之手。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鹤透过这些才女风华锐利的生命表象,让读者触摸到五四运动带来的自由和平等的时代脉搏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女性体现出的民族气节。
B.文章善于以小见大,以别开生面的闲笔,现代的视角,解读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的卓越风采。
C.杨荫榆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被鲁迅痛加斥责,所以文中作者对杨荫榆女士颇多微词。
D.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但胡适等大都不在意她的才华,只留意她的美貌。而后世人们却偏好津津乐道于她与徐志摩的凄美故事。

E.文中盛赞杨绛与钱钟书伉俪情深,在文坛上留下一段佳话。特别是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读来感人肺腑。
这些民国才女都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为什么说“五四”以来出现的许多女作家,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历史绕不过她们”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
国内有一些批评家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标尺,以衡量当前中国产生的艺术现象,认为凡是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都具有现代性,否则与现代性无缘。
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这个概念?要不要根据我们的认识赋予它某些新的内容?既然我们正在建设现代社会和走现代化的道路,我们就无法回避现代性的问题。只是必须明确中国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现代性。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现代性的标准,“现代性”是与现代社会物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追求。对各民族来说,它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没有什么统一的国际标准。
我们在研究各国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现代性”有关认识的同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阐发现代性的理论。除了作为推动现代性产生的客观环境和给个人提供充足的自由创造精神外,还必须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20世纪中国走过的道路,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一部20世纪的中国画史,基本上贯穿着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且两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坚持传统路线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坚持以西润中路线的融合派大师徐悲鸿、蒋兆和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气派。至于稍后出现的“前卫艺术”,在其开始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样式的模仿,表面上看它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却距离中国现实很远。这种“前卫艺术”只有扎根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当代人的感情,适当吸收本土营养,方能有真正的“现代性”。
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充分说明,艺术中的现代性并不等于只追求形式的变化,只追求表现语言的新,也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抛弃艺术中那些珍贵的恒定性因素——如属于内容范畴的人性、爱、和谐等,属于形式范畴的经过历史冶炼的表现语言。新,关键在于要求作品有时代的感觉和气度,有新的意义。
传统艺术内容中含有的人性、人情等,具有持久的价值,在形式上的创造也有永恒的意义,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有所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今天我们说的“现代性”无非就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性,历史上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要求艺术和时代合拍,反映时代的精神。只是人类进入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之后,时代变化的节奏加速,人的异化进程也随之变快,艺术语言发生激烈的变革在所难免。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包括现代艺术史,研究艺术创作原理,自觉地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才能为真正有创新意义艺术之出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节选自邵大箴《艺术中的现代性不是只追求形式变化》,有删改)
下列对艺术中的“现代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作品,都具有“现代性”,否则与“现代性”无缘。
B.“现代性”是与现代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追求。
C.由于各民族的社会情况不同,所以它们的“现代性”也就各不相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D.“现代性”要求作品有时代的感觉和气度,有新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

下列对中国艺术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基本上贯串于20世纪中国画史之中,而这两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徐悲鸿、蒋兆和等大师,虽然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但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气派。
C.“前卫艺术”,表面上看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却距离中国现实很远。
D.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说明,艺术中的“现代性”不能追求形式的变化,而是要追求内在精神的创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本文以之为例来谈论艺术的“现代性”与文化背景、社会现状等的关系。
B.中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现实状况,因此在艺术的“现代性”方面不能参考西方的标准。
C.传统艺术内容中含有的人性、人情等,具有持久的价值,所以我们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中都要保留这些因素。
D.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研究艺术创作原理,就能够自觉地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从而在艺术的“现代性”方面有所突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