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次大战、一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图说历史:

(1)右图中里面的三角形和外圆分别代表的集团名称?
追根溯源:
材料一:一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工业产量位次
2
3
4
1
殖民地面积(平方千米)
3350万
1060万
1740万
290万

(2)请你根据材料一的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揭穿谎言:
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3)请用一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二中 “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1分)
战争审判: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
(4)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期盼和平:
(5)战争,对人类来说是一场醒不了的噩梦。脚下的白骨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墓碑里的灵魂告诉我们:战争的代价是沉痛的。面对战争,我们有无限的感慨……
请你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宣传语。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材料四美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恩格斯说:“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转入欧洲。”
请回答:
(1)上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在元朝有何具体表现?
(4)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请列出除火药以外的其它重大发明。

仔细观察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试卷于2013年5月在河南举办的某文化展中展出。

材料二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另一位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试卷与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首创于哪一朝代?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理解“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含义。(写出两点,得2分)
(3)英格尔斯说该制度是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然而这一制度却于1905年被废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被废除的原因。
(4)据此,你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才的选拔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命运】
材料一

(1)从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欧洲的前途】
材料二(1938年)慕尼黑的妥协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慕尼黑的妥协"是否真正带来了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三欧洲世界千余年来纷争不已,二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都是从欧洲打起,但今天的欧洲内部很难设想还会发生大规模战争,其中的原因恐怕与欧洲人从战争中学习到了反对战争的现念和方法有关。
--程亚文《和平传统与中国崛起》

(3)欧洲人学习到的"观念和方法",对欧洲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世界的发展】
(4)当前乌克兰东部危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危机的走向不仅关系到乌克兰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东欧的安全局势。综上所述,就如何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卡片一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1分)卡片二的内容出自哪一文献?
(2)两卡片中奴隶的解放,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什么有利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打破了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第一次是……同英
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往往巨大的历史灾难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结合中国近代化起步的一个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简要论述。
材料二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复兴之路》解说词
(3)材料二所述的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展望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你认为还将开创怎样的历史新篇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