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 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下面是有关组成细胞主要化合物的概念图:
(1)①③
(2)上图为④的一条长链,2的名称是。
(3)通常由条图示的核苷酸链构成一个DNA分子。
用小麦进行下列实验:
A.将刚收获的鲜小麦放在阳光下暴晒,其质量减轻;
B.将晒干后的小麦放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热;
C.用镊子夹住加热后的小麦种子,直接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1)A过程损失的主要是细胞内的________。
(2)C过程燃烧后剩下的灰分主要是____________。
(3)请你预测A.B两种处理后种子的活力:经过处理后的种子播种后在适宜条件下难以萌发。
(4)刚收获的鲜小麦细胞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较(填“高或低”) ,抗逆能力较弱。
如图所示的几种符号代表不同种类的氨基酸,请据图完成有关问题。
(1)它们结构的差别在于________的不同。
(2)7种氨基酸通过________的方式形成一条肽链,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
(3)如果上述肽链原长度不变,改变其中的________,就可改变该肽链的性质。
某生物科技小组在实验室用普通培养基成功培育出了微生物。经镜检发现培养基A培养的是大肠杆菌,培养基B培养的是酵母菌,培养基C可能被污染,而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
(1)该科技小组不能用普通培养基成功培育出病毒的理由是
(2)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培养基A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培养基C中的所有微生物构成了。
(3)酵母菌与大肠杆菌比较,其中属于真核微生物的是,它在结构上最大的持点是
(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时,已知一组镜头如下图,目镜标有5×和10×,物镜标有10×和40×。
视野中图像最暗的组合是________(填序号),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组合是________(填序号)。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普通番茄中含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控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合成,该酶能够破坏细胞壁,使番茄软化而不易储藏,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一种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导入番茄细胞,获得了抗软化番茄,保鲜时间长,口味也更好。主要机理是采用了相应的技术,使相关基因保持沉默。如上图所示:
(1)基因工程实施的第一步是获得目的基因,在本例中的目的基因是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__,在这一步工作中,通常用_______________作为基因的载体。第三步是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过程的进行要以_______________为原料。图中②过程的进行要以____________为原料,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
(3)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能抗番茄软化的机理是: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互补配对形成双链RNA,使后者不能在核糖体上完成_____________过程,阻止了_______________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