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 cm。
【评估实验方案】
方案甲: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倍焦距ƒ和二倍焦距2ƒ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分析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方案乙:除甲中的做法外,还应该将蜡烛放在大于2ƒ的某一位置,大于ƒ小于2ƒ的某一位置,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方案丙:把点燃的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移近,通过不断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成像的特点,包括观察所成像随蜡烛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在ƒ和2ƒ处所成像的情况,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方案丁:与丙不同的是,将蜡烛从靠近凸透镜的位置逐渐远离,其他步骤相同。
以上四种方案中,哪些是科学合理的: (甲/乙/丙/丁)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1)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 (上/下)调节。
(2)小丽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调节光屏的位置,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请你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 。
如图是小勇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
(2)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移动,当移动到A像的位置时,发现它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
(3)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将一块与玻璃板等大的不透明的白板竖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从蜡烛A侧观察,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__________形成的;拿走蜡烛B,将这块白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填“实”或“虚”)像。
(4)实验中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请你说出这样会对实验操作带来怎样的不便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下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数据: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1)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且折射角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__________。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2)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3)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
该实验是否存在不足?答:__________;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探究“水的沸腾”和“海波熔化”的实验。
(1)图a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将水加热相同时间后停止。图b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一标准大气压;小红把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他们采用如图c的实验装置。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沸水中并取走酒精灯,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海波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根据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d)。由图像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__________(选填“继续”或“停止”)。
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式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图,铅笔的长度应为__________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 cm、26.00 cm、26.02 cm、26.42 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__,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______。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甲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前,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中心在 ,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当把凸透镜放置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的中央恰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 、
的实像。
(4)此时将烛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 (“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5)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8cm处,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现用不透光的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盖住,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是 (填字母)。
A.像的上半部分消失
B.像的下半部分消失了
C.像还完整,只是变暗了
(6)蜡烛随时间被烧得越来越短,为了更好的观察成像情况,可以将凸透镜 移动和光屏 移动(均选填“向上”或“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