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竟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
材料二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序》(1921年)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材料三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 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求建立民族国家的进程有何不同?从中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嘉永年间(1848-1854)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把烈火”的含意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日本新领导人”是怎样学习西方文明“增强民族力量”的。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6分)结果如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举出日本改革后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3分)
20世纪是中国人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的世纪,它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个探索阶段,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形势下,统治阶级在体制内所主导的,旨在富国强兵的现代化运动一再挫败,因而体制外的被统治阶级才不得已进入政治舞台的中心,承担起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职责……采取的手段也日益激烈和彻底,即从体制内的"自强"运动到对体制本身的改良,再到暴力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中国史学汇编》
材料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民主政治建设……1940年毛泽东系统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后,他就把陕甘宁边区做为一个“试验区”,明确指出:“边区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方向。现在全国要办新民主主义,有没有一个样子呢?我讲已经有了,陕甘宁边区就是模范。”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也说:“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的边区。”
——《中国人大》
材料三: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创立了人民民主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的内涵;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途径,为科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央社会主义学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哪些”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先后在“体制”内外进行尝试
(2)他们进行了怎样的尝试活动,用史实概括
(3)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在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探索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实践(6分)
(5)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几个阶段中的重大贡献。
(6)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1982年第5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影片《甘地传》获得八项大奖,上台领奖的人强调说:真正应该获奖的人是甘地本人。
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悼念文章布满各地大小报章。有人发表了《东西两国父》一文,倡言: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华盛顿为独立而争,先生为三民主义而斗,四十年如一日,几死者十余次,其精神、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
(1)材料一中,领奖的人为什么强调真正应该获奖的人是甘地本人?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2)孙中山、华盛顿被并称为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甘地和孙中山领导各自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结果,给你相同的启示是什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导弹。
苏联的部署很快被美国发现。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
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战争一触即发。
拦截极易发生冲突,导致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做好准备。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国隔离线时停止航线或掉头。
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去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以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梁柱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请回答:
(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这一错误造成什么后果?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