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 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
| 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 | 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民国初年的国歌唱到:“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对此歌词的正确解读是
| A.“开化早”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 |
| B.“揖美追欧”主要指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
| C.“飘扬五色旗”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 |
| D.“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三位安徽籍的英烈简表:
| 姓名 |
生卒 |
家庭背景 |
事迹 |
| 宋玉琳 |
1879—1911 |
怀远城关人,家庭富裕,怀远“宫宋杨林”四大家族之宋氏族人。 |
早年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就读于安庆巡警学堂期间参加浙皖起义失败,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 |
| 程良 |
1883—1911 |
怀远城关人,家境贫寒,其父以瓦工为业。 |
19岁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参加安庆陆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至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弹尽被捕,英勇就义。 |
| 石德宽 |
1885—1911 |
寿县南乡集人,家境一般。 |
同盟会会员,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多次武装起义,后随黄兴参加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 |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的是:
A.社会上层青年为资产阶级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B.革命者都受过良好的近代教育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部分知识青年所接受
D.二十世纪初安徽近代教育有一定发展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度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 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①③⑤ | D.①④⑤ |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对华采取战争行动后,清驻英公使罗丰禄向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询问联军行动的意图,索尔兹伯里答复说:“目前女王陛下政府丝毫无意采取任何步骤,影响北京现存政治局势。他们的唯一目的,是要恢复秩序及保障生命和财产。”由此可知,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 A.恢复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 | B.镇压义和团运动 |
| C.维护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 | D.协同作战瓜分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