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7年的制宪会议开了116天,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战,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几乎一言不发,华盛顿的沉默与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
材料二:革命给了美利坚人一个机会,一个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的机会,美国革命不仅与英国殖民统治分离,面且是与整个旧世界专制主义分离。从1776年宣布独立到1789年华盛顿就任总统,美国经过艰难的历史探索和实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一个新型国家——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了。 ——赵晓兰著《美国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能够突破传统体制开创民主政治新模式的原因。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欧洲旧思想 |
乙中国旧思想 |
丙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2)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重农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国家的权力,扶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自由择业,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法英两国经济思想各自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措施,并指出其在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方面有何不足之处?
材料二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商讨是否远征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不了解西西里的情况,但苏格拉底的学生亚西比德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激动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亚西比德出征后,反对派在公民大会上宣扬亚西比德毁坏神像,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公众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亚西比德的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雅典由此走向衰落。
——《西西里之战》归纳整理
(2)依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弊端,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的?
材料三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可概括为追求效率和讲究公平。前者表现为效率优先,为追究效率可以牺牲公平;后者则主张公平优先,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3)试举两例论证材料三中任一观点。
材料四某研究小组在进行“法律与社会公正”专题研究时,关注了不同时期的法律和公正的关系,围绕法律和公正形成了以下三个主题:“欧美政体类型比较”、“中国宪政历程研究” 、“分权制衡的法律保障”。研究素材列表:
序号 |
素 材 |
1 |
公元前5世纪罗马《十二铜表法》 |
2 |
公元前3世纪中国《秦律》 |
3 |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
4 |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
5 |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6 |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
7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8 |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
9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4)选出符合任一主题的素材的序号,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补充两个新素材,且加以概要阐释。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明北京城,为元大都改建而来,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布局可见其整个建筑处于中轴线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端庄宏伟。《明宪宗实录》载:“成化四年初春,京师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宪宗于是遣百官“焚香祭天以驱风霾”。
(1)材料一中,京城的布局和宪宗的行为体现了哪些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明北京城出现“黄雾蔽日”的原因。
材料二伦敦自1813年开始就出现雾霾(大量悬浮微粒形成的混浊气象)天气,曾是著名的“雾都”。议会在1821年开始就出台了一系列环境卫生保护法,但基于种种原因,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立法并未得到认真落实,直至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伦敦市约10万人生病,死亡约4000人,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组“Killer Fog”(杀人的雾)。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伦敦“雾霾”长期未能有效治理的政治因素。
材料三“伦敦烟雾事件”对英国人震动很大。1954年到1968年,伦敦先后出台《伦敦城法案(多项赋权)》、《清洁空气法》、《空气污染控制法》等,并严格执行与普及推广,产生了良好效果。80年代,英国政府出台系列严格限制小汽车尾气排放政策,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自行车。1995年出台治污全国战略《环境法》,并责成工业、交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强制落实。2001年出台《空气质量战略草案》,加强PM2.5的监控,进一步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生活的影响。……此外,为缓解交通拥堵,政府2003年开始征收“交通拥堵费”,用于改善伦敦公交系统;鼓励市民乘坐公交或骑自行车,开辟更多的绿化带,以及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等。经过不懈努力,虽然“雾霾”并未最终远离伦敦,但已难再现当年情景。2013年10月,随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森访问北京的伦敦发展促进署CEO戈登·伊恩斯在谈到北京的“雾霾”天气时说道:“污染问题是所有大城市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北京可以向伦敦学习。”
(3)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戈登·伊恩斯“北京可以向伦敦学习”的观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改革农业经营模式,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并厉行除旧布新,力求富国强兵。但历代对此褒贬不一。董仲舒说上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苏轼上书神宗:“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 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
(1)简析材料一中商鞅的变法措施对农业经营模式转变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归纳董、苏二人否定商鞅变法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发点。
材料二张謇为近代著名实业家,曾创办通海等盐牧公司,为大生纱厂等提供原料。
图1 通海垦牧公司图2 通泰盐垦公司债票图3 大生纱厂股票
张謇认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义兼本末,……义有先后而无轻重。”“考之泰西各国,近百年来,讲求农学,务臻便利。”“农以垦荒为先”,“农产之重要,无过于棉”,他说:“我国有小农而无大农,故终岁勤动,往往仅足自给。……当集公司而兴农业。”建议“久荒之地,听绅民召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国人能为地主而资力不足,外国人有资力,又有技术,而不能为地主,非合并而利用之,无以收化荒成熟之效。但须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并亲身实践,于1901年联络汤寿潜等人发起报股,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图1)。公司从1911年始有盈利,1911至1925年的15年中获利尤为丰厚,纯利达84万余两,几为原始投资的3倍。自是以后的20多年间,在苏北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利用沿海滩涂建立起了数十个垦牧公司及其它相关企业(图2—3),掀起了一个围海造田的热朝。
—— 摘编自:苑书义《清史研究·孙中山与张謇的农业近代化模式述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通海垦牧公司”经营模式的特点。为什么该公司在“1911至1925年间,获利尤为丰厚”?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农业经营模式的看法。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中美改革农业经营模式的系列举措
国家 |
时 间 |
农业文件及其调整措施内容摘要 |
美国 |
1938 |
《农业调整法》:加强农业计划,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
1949 |
《1949年农业法》:调控农产品价格,解决生产过剩,实施环境保育计划。 |
|
1985 |
《食物安全法》:降低价格支持成本,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
|
1996 |
《农业完善和改革法》:完善市场导向,减轻财政压力,促进农产品出口。 |
|
2008 |
《食物、环境保育与能源法》:安全保障补贴,永久灾害援助,推广科研。 |
|
中国 |
1958 |
《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建立农村人民公社。 |
1983 |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合作化新发展。 |
|
1985 |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 |
|
2005 |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加快科技进步。 |
|
2006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水利化、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 |
|
2012 |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农业科技创新。 |
|
2013 |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生态化、合作化、规模化、现代化。 |
(3)据材料三,概括中美改革农业经营模式系列举措的共同发展趋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政府在抓教育改革方面,肯花大力气、下大本钱,……尽管财源拮据,教育事业的经费却是最多。文部省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为最高。……日本迅速地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大批有文化的能够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潜在劳动力;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据万峰《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
材料二这次改革不仅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而且冲击了封建文化,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戊戌变法是失败了,但顽固派无法扼制由维新变法开始的思想解放潮流。
——周可桢《维新派教育改革的特征及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教育改革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措施的结局。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制约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成效的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