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无使得!”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署:委任。②脱粟:糙米饭。③趣(cù):通“促”,赶快,赶紧。④墨:贪污,不廉洁。⑤黝:黑。⑥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⑦衔:仇恨。⑧纠擿(zhí):举发纠正。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执之,无使得(遁:逃跑)
B.素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疾:憎恶,痛恨)
C.瑞遂病归(谢:道歉)
D.执政沮之(阴:暗中,秘密)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趣执    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
B.闻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吾还也,亦去之
C.僮仆亦奔散无留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D.豪有力者至窜他郡避可解燕国之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就连替母亲祝寿也极为节省。他这样做是为免遭士大夫的怨恨。
B.海瑞在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于是就为妻子买了一口棺材,并与之诀别。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帝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这才同意。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冬十月,召许衡至,传旨令衡入省议事,衡以疾辞,安童即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八年,陕西省臣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从之。十二年,诏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太子北平王出镇极边,在边十年。二十一年,从王归,待罪阙下,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臣奉使无状,有累圣德。”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二十三年,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署奏目付中书施行。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三十年,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虽幼,公辅器也器:人才
B.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狎:亲近
C.帝即召见慰劳之,顿首谢曰谢:感谢
D.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短:诋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臣以年少,谬膺重任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B.①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②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C.①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①其妄奏者,即入言之②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安童的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①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②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③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④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⑤遂留寝殿,语至四鼓乃出⑥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自小做官,地位很高。他喜欢和老成持重的人交谈,有些见解令皇上也感到惊奇,很受皇上器重。
B.安童拜受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他却推辞说,江南未定,自己年少就担当重任,恐怕天下会轻视朝廷。他对许衡任职和处理陕西大臣的建议都做得很恰当。
C.安童曾在边疆待了十年,回来后,自认为在边疆无所作为,上书请求皇帝处罚,皇上留他在宫中交谈到深夜。
D.在选任官员一事上,安童建议皇上要防止侍臣不按制度办事,随意引荐坏人。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并要他举报随便诬陷上奏的人。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2)安童即亲候其馆,与语良久,既还,念之不释者累日
(3)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B.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C.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  
D.若不阙秦阙:侵损、削减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B.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连词。来
C.将焉取之       之:代词。土地。
D.唯君图之之:代词。这件事。

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
(2))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3)
(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3)

文言文阅读
(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
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马之千里者

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
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迈苏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C.余下齐安的船,要去临汝,并且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
D.余下的船从临安出发,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
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二)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一句,联系前文,根据“深思慎取”的精神,作者论述有遗漏的词句吗?如有,试完整地补出来。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⑵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
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诸府,破城杀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 “ 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 ” 皆曰: “ 诺。 ” 乃筑堡砦,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建郭掘壕,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贼来犯,辄击破之。天顺七年,秩满,巡抚叶盛上其绩,就迁知县。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羽书狎至,戎装宿戒,声色不动。审敌可乘,潜师出城。中夜合围,晓辄奏凯。贼善侦,终不能得其要领。历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大小数十战。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夺还被掠及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两广人倚之如长城。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 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 每平贼,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明史•陶鲁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授新会丞荫:私下,暗地。
B.缮甲兵缮:修补,整治。
C.羽书狎至狎:交替,轮番。
D.审敌可乘审:审查,弄明。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鲁“多智计,谋定后战”的举措的一组是()
① 不早备且陷② 乃筑堡砦③ 建郭掘壕④ 为亭其中
⑤ 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⑥ 潜师出城⑦ 化之为先

A.①②⑤ B.④⑤⑥ C.③④⑦ D.⑤⑥⑦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鲁初登仕途,正遇上两广境内贼寇横行,陶鲁号召地方百姓练兵筑垒,抵御流寇。
B.由于抗击贼寇功绩卓著,陶鲁深受上司的赏识,或因任职期满而升职,或提拔兼职。
C.陶鲁善于安抚人心,又处事缜密,多谋善断,出奇制胜,因此深受两广人民的倚重。
D.陶鲁虽然连胜贼寇,未离军旅,但并不擅长武艺,他主张教化为先,剿杀只是辅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2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有)虽一毫而莫取(虽然)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正襟危坐(端坐)
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方其破荆州(当)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耳得之而为声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惟江上之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寄蜉蝣于天地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舞幽壑之潜蛟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翻译句子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①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①筈kuò,箭的末端,射时搭在弓弦的部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母老勤养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筈镝相连而坠倚歌而和之
C.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风雨兴焉
D.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且贰于楚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