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尤袤,字延之,常州无锡人。少颖异。入太学,以词赋冠多士。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第。尝为泰兴令,问民疾苦,皆曰:“邵伯镇置顿,为金使经行也,使率不受而空厉民。漕司输蒿秸,致一束数十金。二弊久莫之去。”乃力请免之。县旧有外城,屡残于寇,颓毁厉,袤即修筑。已而金翁盟,陷扬州,独泰兴以有城得全。后因事至旧治,吏民罗拜曰:“此吾父母也。”为立生祠。
从臣以靖退荐,召除将作监簿。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秘书丞者以袤对亟授之。先是,张栻说自阁门入西府,士论鼎沸,从臣因执奏而去者数十人,袤率三馆上书谏。后说留身密奏,于是梁克家罢相,袤与秘书少监陈骙各与郡。袤得台州,州五县,有丁无产者输二年丁税,凡万有三千家。前守赵汝愚修郡城工才什三, 属袤成之。袤按行前筑,殊自莽,亟命更筑,加高厚,数月而毕。明年大水,更筑之墉正直水冲,城赖以不没。
会有毁袤者,上疑之,使人密察,民诵其善政不绝口,乃录其《东湖》四诗归奏。上读而叹赏,遂以文字受知。除江东淮东提举常平。江东旱,单车行部,核一路常平米,通融有无,以之振贷。
朱熹知南康,讲荒政,下五等户租五斗以下悉蠲之,袤推行于诸郡,民无流殍。改江东提刑。 梁克家荐袤及郑侨以言事去国,久于外,当召,上可之。召对,言:“水旱之备惟常平、义仓,愿预饬有司随市价禁科抑,则人自乐输,必易集事。”
上已属疾,国事多舛,袤积忧成疾,请告,不报。疾笃乞致仕,遂卒,年七十。
(选自《宋史.尤袤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率不受而空厉民 厉:磨炼 |
B.城赖以不没 赖:依靠 |
C.愿预饬有司随市价禁科抑 饬:告诫 |
D.疾笃饬致仕 笃:沉重 |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秘书丞者/佥以袤对/亟授之 |
B.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 以 对/ 之 |
C.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 以 对/ 之 |
D.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 以 对/ 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袤勇于革除弊政,深得民心。他担任泰兴县令,寻访民生,革除了两个弊政;后来他因公再到泰兴,人们尊称他为父母,立祠纪念他。 |
B.尤袤正直敢言。张栻说进入西府,大家对此事议论纷纷,几十个人被张栻说免职,尤袤也因率领大家上书劝谏被调离朝廷到台州任职。 |
C.尤袤遭受诋毁,但他经受住了考验。有人诋毁尤袤,引起皇上的疑心,皇上派人调查他,但百姓却对尤袤赞不绝口,打消了皇上的疑虑。 |
D.尤袤推行善政,关心国家救灾工作。朱熹推出惠民政策,尤袤予以推行。因梁克家提议,尤袤被召回朝廷,他对皇上提出救灾工作的建议。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金渝盟,陷扬州,独泰兴以有城得全。
(2)袤按行前筑,殊自莽,亟命更筑,加高厚,数月而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陆炳,其先平湖人。父松,袭职,从兴献王之国安陆,选为仪卫司典仗。世宗入承大统,松以从龙恩,迁锦衣副千户。累官后府都督佥事,协理锦衣事。炳武健沉鸷,长身火色,行步类鹤。举嘉靖八年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屡擢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
帝初嗣位,掌锦衣者硃宸,未久罢。代者骆安,继而王佐、陈寅,皆以兴邸旧人掌锦衣卫。及炳代寅,权势远出诸人上。未几,擢署都督佥事。又以缉捕功,擢都督同知。炳骤贵,同列多父行,炳阳敬事之,徐以计去其易己者。又能得阁臣夏言、严嵩欢,以故日益重。尝捶杀兵马指挥,为御史所纠,诏不问。言故暱炳,一日,御史劾炳诸不法事,言即拟旨逮治。炳窘,行三千金求解不得,长跪泣谢罪,乃已。炳自是嫉言次骨。及嵩与言构,炳助嵩,发言与边将关节书,言罪死。嵩德炳,恣其所为,引与筹画,通赇赂。后仇鸾得宠,陵嵩出其上,独惮炳。炳曲奉之,不敢与钧礼,而私出金钱结其所亲爱,得鸾阴私。及鸾病亟,炳尽发其不轨状。帝大惊,立收鸾敕印,鸾忧惧死,至剖棺戮尸。
炳先进左都督,录擒哈舟儿功,加太子太保。以发鸾密谋,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岁给伯禄。寻加炳太保兼少傅,掌锦衣如故。三公无兼三孤者,仅于炳见之。
炳任豪恶吏为爪牙,悉知民间铢两奸。富人有小过辄收捕,没其家。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时严嵩父子尽揽六曹事,炳无所不关说。文武大吏争走其门,岁入不赀,结权要,周旋善类,亦无所吝。帝数起大狱,炳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以故朝士多称之者。二十九年卒官。赠忠诚伯,谥武惠,祭葬有加,官其子绎为本卫指挥佥事。(《明史卷·陆炳传》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宗入承大统,松以从龙恩从:跟随
B. 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次:驻扎
C. 徐以计去其易己者易:轻视
D. 及嵩与言构,炳助嵩构:勾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兴邸旧人掌锦衣卫敛赀财以送其行
B.为御史所纠,诏不问嵩德炳,恣其所为
C.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而私出金钱结其所亲爱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陆炳所作所为的一项是()
①累官后府都督佥事,协理锦衣事;②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③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④结权要,周旋善类;⑤御史劾炳诸不法事,言即拟旨逮治⑥三公无兼三孤者,仅于炳见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炳出身军旅之家,其父陆松为承袭父职,曾因跟随世宗皇帝而都到皇帝恩宠并逐步升迁,而陆炳则通过参加武会试而获得军职。
B.陆炳曾随世宗南行至卫辉时,遇到行宫起火,陆炳推倒门屏背着世宗逃出,被世宗任命为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
C.陆炳能够讨得内阁大臣夏言、严嵩的欢心,但当夏言与严嵩相互诬陷时,他则帮助严嵩,揭发夏言与边将勾结,从而报得一箭之愁。
D.陆炳虽贪墨不法,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但却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具瞻堂记
[宋]邓肃
大丞相李公,宣和初,以左史论时事之失,谪监沙邑篼库,期年而罢。宣和末,以奉常还朝,与决大计,遂参左辖。虏骑迫城,公以身蔽之。虏退,迁元枢,未几而出。虏骑再至,则汴都不守矣!
今上即位之初,走使召公,再迁为左仆射。纪律稍正,群盗稍息,而公又逐。不数月问,翠华①有维扬②之幸。故天下识与不识,皆谓公之出入,系朝廷轻重,非近世名臣所可比也。东坡日:“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吾今于公复见之矣。
新安吕子之望,以智谋中科,得官九品。筮仕之初,袭公篼库之职。一日,居其堂而四顾日:“此非大丞相李公之所憩乎?平日仰公如太山北斗,今以职事继公后尘,其瞻仰之诚,参前倚衡,如见公于上,虽食息謦放③之顷,不敢辄忘。请新其堂,而榜之日‘具瞻’,所以致仆拳拳之诚,且与后来有知者共之。”
堂成,余即造焉。虽喜吕子趋向不凡,且为吕子危之。李公直气充塞天壤,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当时愿留之者,殆以万计,几坑于奸佞之手。有抗章以挽之者,皆斥窜流离,去朝廷数千里者,至于枭首通衢以竦天下。吕子何恃而敢如此?余窃为吕子危之。
固以告之日:“前日死谏之士,今此去国之臣,皆子从游之旧,当时议论,子无不与者。朝廷大臣,盖已切齿,但未有以发之耳。故去年省试,子虽优擢,有司观望,吹毛求疵,竞不获廷对。今不省愆易虑,默默安职,复尔作为,是自贻咎耳,后悔其将追乎?”
吕子日:“诺。坐此获罪,芬芳多矣!谨俟之。”
建炎三年二月二十一日记。
【注】①翠华:本指皇帝用翠羽装饰的旗帜,这里指代皇帝。②维扬:扬州的别称。③謦效:谈笑,谈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走使召公走:派 |
B.请新其堂,而榜之曰“具瞻”榜:在匾额上题字 |
C.堂成,余即造焉造:修建 |
D.几坑于奸佞之手坑:埋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其堂而四顾日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
B.且与后来有如者共之 若属皆且为所虏 |
C.后悔其将追乎 其孰能饥之乎 |
D.当时愿留之者,殆以万计 |
忽魂悸以魄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深 虑 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其虑之未周欤?虑:考虑.思虑 |
B.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惩:惩罚,引申为灭亡 |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 |
D.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几:通“机”,机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其可怪也欤 |
B.而王莽卒移汉祚 固而近于费 |
C.光武之惩哀.平 寡人之于国也 |
D.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 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 D.笼络当世之务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虞:忧虑 |
B.于是有水火之孽孽:罪恶 |
C.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虽:即使 |
D.自以幸为天子近臣以:认为 |
下列属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的主要意图的一项是( )(3分)
A.阐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的道理。 |
B.肯定王参元“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的才华。 |
C.改变王参元“进而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 |
D.表达“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的愧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一段中“骇”“疑”“喜”三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
C.作者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作出应有的评价。 |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的社会风气。 |
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译文: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译文:
(3)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武昌九曲亭记①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③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此文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年。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蹇(qiān)裳:提起衣服。③洒然:惊异的样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
B.仰瞻陵阜,旁瞩溪谷瞩:注视,观望。 |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验证,证明。 |
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斥:开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其久也其皆出于此乎 |
B.而姑寓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C.不足以席宾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D.相携徜徉而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