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祐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掌天下铨衡铨:选拔官吏 |
B.无加镛者 加:超过 |
C. 俾俊秀入学宫 俾:强迫 |
D.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劝:勉励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韩镛优于治郡的一项是( )
①所至郡县,为之肃然 ②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
③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 ④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
⑤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⑥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朝时,显要官职往往是由吏职出身的人来担任,很少有人能从进士做官,韩镛就是从进士做官的。 |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
C.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 |
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
(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
(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度使。克宏以父任为郎将,尝为宣州巡检使。初至,城堑皆湮圮不治,吏云自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无敢为守备者。克宏嘻笑曰:“岂有是哉!”大加营缮。后吴越兵至,赖以得全。积迁泗州刺史,罢归为龙武军都虞候。好施予,不事产业,故家常穷空;然性豪举,博弈纵酒,自若也。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以故不迁。久之,出为抚州刺史。时淮南交兵,吴越伺间来寇,克宏乃请效死行阵。元宗嘉之,授右卫将军,遣与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同救常州。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克宏言于征古曰:“卒已非素练,得器械坚利,犹可用,奈何所给乃此等?”征古谩骂之,见者皆忿。克宏知征古狂生,不足与较是非,怡然不少动。至润州,征古终不快,白召克宏归,以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之。燕王弘冀独以为克宏可任,卒遣行。
克宏帅师至常州,征古犹遣使趣其归。克宏曰:“吾计日破寇,尔何为者,必奸人也!”命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遂斩使者以徇。然后勒兵进,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万级,获其将数十人。自保大来,边事大起,克敌之功,莫先克宏者。拜奉化军节度使。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谥威烈。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言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
B.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
C.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
D.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节度使”。 |
B.“迁”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积”是多次的意思。“积迁”就是多次升迁官职的意思。 |
C.“出”在这里是指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含有被贬谪的意思。 |
D.“谥”指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由朝廷按照他一生的功德或行迹而赐予的用于书写主牌的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柴克宏忠于职守。他在担任宣州巡检使时,大力修缮被破坏的城池,使全城在吴越敌军到来之时得以保全。 |
B.柴克宏本性豪放。他在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时,乐善好施而不治理产业,以致家徒四壁,但他喝酒下棋,依然如故。 |
C.柴克宏爱国、不怕牺牲。他担任抚州刺史时,淮南正在战乱,他主动请命,赴战场杀敌,朝廷命其与陆孟俊共赴常州。 |
D.柴克宏军事才能出众。他在常州大败吴越敌军;在边界战争中所立战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战死疆场后,谥号为“威烈”。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
(2)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言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事。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擢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上边务六事,皆议行。嘉靖元年,吉囊入泾阳。镆遣游击彭楧出西路,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夜半邀击,斩其二将,乃遁。玺书褒谕。寻召为工部右侍郎,出督漕运,改兵部左侍郎。
四年,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谋不轨。镆调永顺、保靖兵,使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兵八万,分道讨。而镆与总兵官朱麒等攻破定罗、丹梁。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斩猛子邦彦。璋诱杀猛,献其首。诏进镆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任一子官,诸将进秩有差。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制可。乃命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以兵万人镇其地。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趾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苏等薄城,经突围走,城遂陷。王受亦攻入思恩府。巡按御史石金劾镆失策罔上,并论前总督盛应期。帝以镆有功,许便宜抚剿。苏、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会廷议起王守仁督两广军,令镆与同事。镆引疾乞罢,许驰驿归。
初,广东提学道魏校毁诸寺观田数千亩,尽入霍韬、方献夫诸家。镆至广,追还之官。韬、献夫恨甚,与张璁、桂萼合排镆。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时费宏虽去,犹借镆以排之也。镆既得请,方候代,千夫长韦贵、徐伍攻复思恩。镆上其状。诏先赏贵等,而以抚剿事宜俟守仁处置。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其后,苏、受复叛,帝渐思镆。十三年,三边阙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召对。宏荐镆,时亦助之。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宏卒。镆辞。帝不悦,仍落职闲住。镆既罢,荐者至二十疏,不用。家居数年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八》,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
B.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
C.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
D.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 |
B.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职的意思;“辟”是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
C.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三种:干支纪年法、王公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文中“至和元年”属年号纪年。 |
D.每年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位“既望”,最后一天称“晦”,“正月朔旦”即正月初一早上。 |
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镆本人学识出众,又善于教育学子。考中了进士被提拔任官后,又在成立宣成书院后,聘请经师给读书人讲授《五经》。 |
B.嘉靖元年吉囊入侵泾阳,姚镆用人得当。他特意从牢狱之中放出指挥使卜云,让他辅佐彭楧,二人奇袭敌兵,击退入侵者。 |
C.姚镆任职建功,被提拔,且惠及儿子。除掉图谋不轨的岑猛后,朝廷下诏提拔姚镆为右都御史,加封为太子少保,而且允许给他的一个儿子任以官职。 |
D.姚镆后来因种种原因屡被闲置。先是石金再次诋毁姚镆,张璁排挤姚镆,皇帝将他闲置起来;后来又因姚镆请辞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被罢官不用。 |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趾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
(2)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的题目。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
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
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遂逾次用之逾:按照。 |
B.銮皆谨事之事:侍奉 |
C.而嵩终恶銮恶:憎恶 |
D.所拟不中律中:符合。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杨一清以銮望轻秦以区区之地 |
B.其后李时入其可怪也欤 |
C.何献替之有句读之不知 |
D.又为其子所累取阳晋,拜为上卿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
B.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的题目。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
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
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日:“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擢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
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日:“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
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刻意:专心一意 |
B.未尝出一语干进干:干预、干涉 |
C.犹虞其复用,力排之虞:担忧 |
D.诡辞欺君,吾不为也诡辞:怪诞不实之言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②未尝出一语干进
③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④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⑤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③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
B.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
C.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
D.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
B.贡士是参加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是举人,已仕未仕皆可。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
C.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前权势颇重。魏晋主簿常参机要。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明清县署仍称主簿。系低级事务官。 |
D.“擢” 指官吏的选拔提拔,“假”“署”都有暂任代理官职的含义,“徙”“出”是指京官调任地方官,“征”“辟”常指官员的征召招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
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当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
C.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
D.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
(2)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
B.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
D.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
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为汉郡守俸禄,即月俸百二十斛。“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 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州刺史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真两千石高一级。比真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
B.“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古代典籍:《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 |
C.“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例“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
D.“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又如 疏封:奏疏,奏章;疏草: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浚志向远大。曾在盖房时,在自家大门前留有几十步宽以备容下长戟幡旗,受到众人的嘲笑。 |
B.王浚严明法令。王浚任巴郡太守时,因张弘杀害益州刺史皇甫晏,被调任广汉。他将张弘绳之以法,深得百姓爱戴。 |
C.王浚工作得力。武帝谋伐吴时,他受命大造连舫大船,巨船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开通向四方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
D.王浚敢于进谏。武帝谋划伐吴之事,但朝廷百官却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力主伐吴。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