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至楚境,关吏絷①之。尊卢沙曰:“慎勿禁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②,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③。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为坛而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王尚得奠枕⑤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⑦耳。”王怒,囚之三年,劓⑧而纵之。
【注】①絷(zhí):拘捕。②敝邑:自己国家的谦称。③上卿瑕:一个名字叫瑕的高级官员。④趣:催促。⑤奠枕:稳稳地安放枕头。⑥有如日:古代发誓用语⑦平:讲和。⑧劓(yì):割鼻。
下列句中“之”与“召尊卢沙却之”中的“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辍耕之垄上
C.悍吏来吾乡 D.殚其地之出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尊卢沙到达楚国的边境,自称要来当楚王的老师,被边关守吏送到朝廷上。
B.尊卢沙不愿意对楚国大夫和上卿瑕说来楚国的真实目的。
C.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
D.不到三个月,晋侯就率领各国诸侯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夸谈  善 :_________       ②瑕之     客:_______
③王曰:“。” 然:_________   ④劓而之   纵: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1)王尚得奠枕而寝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得之心而 之酒也

寓:

  

而林霏

开:

  

杂然而前

陈:

  

使契丹

使: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山之僧智仙

好奇之士

B. 不知人之乐

往游焉

C.太守与客来饮

余作醉翁亭 滁州

D.醒能述 文者

归而 琴写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4)关于醉翁亭的建造者,【甲】【乙】两文各有什么说法?用原文语句回答。

(5)《酵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作者因什么而"乐"?请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  

②至于夏水襄陵  

③沿溯阻绝  

④虽乘奔御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4)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噗(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  

③神弗福也  

④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4)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齲,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③盖竹柏影也

盖:  

④皆可以饱

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奇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选自《古文百篇译释续编》)

[注]①工之侨,古代的音乐家。②窾:通“款”,即款识,器物上刻写的文字。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B.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C.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D.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2)琴的美感在于声音,而不在于古今。工之侨借献琴批判了现实中  的现象。(答案8个字以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