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粗衣衣:穿
B.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之去:离弃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之恶:厌恶
D.愿闻教余:我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C.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D.文章的主旨是:为官应该谦逊谨慎,廉洁自律,善于纳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说,游说。③养:供养之地。④未之以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蹴尔而与之生(用脚踢) B.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C.孔子见齐景公(召见,接见) D.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听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万钟于我何加焉/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B.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行道之人弗受/辍耕之垄上

D.乡为身死而不受/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B.【乙】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齐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他认为“无功不受禄”。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②其不知丘也亦甚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且不辱使命》)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今齐地/方千里

C.与臣而/将四矣 D.此/庸夫之怒也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讽刺)

C.臣未尝闻也(曾经) D.今日是也。(这样)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且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

B.【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且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

C.【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

D.【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②锸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②徙知徐州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姑待之

辍耕之垄上

B.至原十日而不下

温故而知新

C.遂与大夫期十日

与人期行

D.原人闻曰

不能称前时之闻

(2)请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从短文内容看,晋文公攻原的最终结果怎样?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迪?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加点了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2)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从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提示:可从修辞运用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角度考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