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逆: 谢: 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B.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 |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受任于败军之际 |
D.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 |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阅读文言文《欧阳修传》(节选),回答下列各题。
欧阳修传
①②③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读书辄成诵 |
|
②读而心慕焉 |
|
(3)用現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译文:
(4)你如何看待欧阳修的为政之道?请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评说。
阅读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两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B.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C.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受苦)
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文中划线句子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4)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下列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阅十余岁 |
阅: |
|
②竟不可得 |
竟: |
|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山门圮于河。
(3)翻译下列语句。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众服为确论。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阅读古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巨。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令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时时而间进
②故夙夜孜孜
(2)翻译下列语句。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3)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列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郭:
②去: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