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
| 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
|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
|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
下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 |
|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
| 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 |
| 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 |
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型增长 |
| B.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
| C.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
| D.t2时刻甲种群数量接近K/2 |
下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仅表示种群内迁出的和死亡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而减少的个体数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
| B.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
|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
|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
|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
|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
|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