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共8分)
材料一:1956—1978年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相当于美国的2.7倍,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与美国、西欧形成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材料二:二战后,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于1967年组建欧洲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成立欧盟,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共同体。
材料三:日本经济崛起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没有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引起亚洲等邻国不满。
(1)材料一描述了什么现象?日本战后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是什么?欧盟成立后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历史问题”指什么?你认为当今中日关系应如何处理?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二: 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材料三: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列宁为纠“错”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中罗斯福说的这种历史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他改变这种状况的做法有何特点?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的总设计师是谁?
(4)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请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青年学生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意大利、法国、德国是欧洲的三个重要国家,三国在近代以来的不同阶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但丁伏尔泰马克思
材料二:总的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和运行故障造成的……当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和伴随商业角逐的外交战仍不足以达到预期目的时,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下》
材料三:“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
——法国 雨果
(1)材料一的三位人物是这三个国家历史上对人类发展进程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伟人。他们所代表的时代都产生过人类发展进程的伟大思想成果,请写出这三种思想成果。
(2)一战前这三个国家分道扬镳,分别组成了不同的侵略集团。材料二中“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因此战争不可避免”的根源是什么?
(3)“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悍然在欧洲发动战争、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是哪个国家?请写出以该国为核心组成的军事集团名称。
(4)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欧洲人正逐渐从“我是意大利人”、“我是法国人”、 “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雨果的梦想初步实现了,与这一现象有关的事件是什么?
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是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国际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材料三:“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
(1)材料一中漫画反映的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请写出漫画中被割占地区回归祖国后,我国在该地区实行的基本国策。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哪些“声音”?(列举两例,2分)
(3)材料三中的“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 是指什么?打开这扇“窗”的决策是在哪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来的? (4分)
列表题(本大题共20分)
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列出表格
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不断探索,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人民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请你结合材料中提示的信息和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着“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这一主题列出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时间或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标志性事件。
材料题(本大题共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反映当时的美国遇到了什么情况?(3分)
(2)罗斯福上台后,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3分)
(4)新政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