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决定每年的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深入了解当今中日关系因缘,九年级同学对近代以来中日战争的诸多问题展开探究。
【一场战争 两条轨迹】
120年前,中日各自走在自己的十字路口,两国间爆发的这场战争,彻底了改变了双方的历史轨迹。……大清输在掉以轻心,输在尾大不掉,输在国力空虚,输在老大帝国的傲慢上。                                  
(1)材料中的战争是指哪场战争?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中日双方的历史轨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两党合作 八年抗战】

(2)写出图一战役的总指挥和图二战役的名称。
【一位女性 几番情意】
1942年宋美龄用流利的英语在美国国会演讲,赢得热烈的掌声。成功的演讲之后,宋美龄在美国进行募捐,美国的家庭主妇、工人们纷纷为苦难的中国人民慷慨解囊,尽力帮助浴血抗日的中国民众……大量美国军人来华参战,有陈纳德的飞虎队,还有史迪威的陆军别动队。
(3)据此材料归纳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度交战 多维反思】
(4)纵观近代中日的两场战争,你有何感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中日建交 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重视法制建设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潮流,
材料二:下图是群众在观看法律图片展览

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英国于1689年通过的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是什么?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开始了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请问,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什么?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推翻幕府统治后,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它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亚洲强国。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成为战败国,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采取扶持日本的政策,同时日本政府也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成为了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教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1984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发展的原动力。”
请回答:
(1)从历史学习角度而言,你认为材料一是对明治维新哪一方面的认识?
(2)明治维新具有什么性质?请你写出在政治上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内容。
(3)通过上面(1)—(3)问的回答,结合三则材料内容,你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中借鉴些什么?

图说历史题

阅读上面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三副图片分别与三个国家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关,这三个国家分别是哪三个国家?
(2)这三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标志分别是什么?
(3)这三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共同的作用是什么?(2分)

材料一 现代文明的美国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材料二 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
材料三 美国内战……它的结局无疑地将决定美国今后几百年的命运。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次战争?为什么说它是“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
(2)材料二中的“两种社会制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
(3)简要说明材料三恩格斯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

以史为鉴,学史明智。改革创新,谋求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英国崛起】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

(1)从上边的专题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国17—18时期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历程,请你归纳这一时期英国崛起的因素。
【苏俄纠错】
列宁认识到:“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2)列宁为纠“错”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1分)创新之处在哪里?
【美国出路】
1933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3)美国采取“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的“新”在何处?
【学史明智】
(4)对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道路的探索,其共同点是什么?
(5)综合上述探究过程,谈谈你对实现“中国梦”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