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邓庄人也。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攸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
永嘉末,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杀。勒长史张宾先与攸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
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愍帝征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子。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斐慰劳饥人,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余,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
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牢。                            
(选自《晋书·邓攸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称听吾犹人也讼:诉讼
B.于石勒没:俘虏
C.勒长史张宾先与攸舍比:比较
D.俄而有诏之原:原谅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够说明邓攸受人赏识的一组是(  )
①混奇之,以女妻焉                      ②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
③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                  ④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
⑤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        ⑥乃劾攸以擅出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②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攸身世悲苦,亲人先后去世,守孝前后达九年之久,遂以孝著称。他因为为人平易和气、生活简朴、正直廉洁而被许多人喜欢。
B.石勒曾经捉住过邓攸,因为赏识邓攸的文辞,不但没有杀死他,而且每次外出征伐,还把邓攸安置在车营里。
C.吴郡闹饥荒,邓攸上表请求朝廷允许开仓赈灾,但朝廷还未答复,他就擅自开仓拯救饥民。由此,遭人弹劾而被贬了官职。
D.邓攸一生数次迁职,总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没有喜欢或怨怒的表情。他善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对权贵有些敬媚。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
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增加,译为补益
B.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成功
C.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矣治:治理得好
D.二十二人并于朝列:陈列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①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②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③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④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⑤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⑥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政论文,是欧阳修上书劝谏为人君者不要闻朋党而色变,关键要善辨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B.作者在第二段所阐述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观点相同。
C.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先提出问题,再接着分析问题,最后意味深长地点明写本文的意图。
D.“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由此议论可看出,欧阳修对当今人君诛戮君子之朋而倍感痛心。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2)更相称美,更相推让。
(3)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乐荣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是 以 古 之 作 者 寄 身 于 翰 墨 见 意 于 篇 籍 不 假 良 史 之 辞 不 托 飞 驰 之 势 而 声 名 自 传 于 后 故 西 伯 幽 而 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不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郝逢传
郝逢字致尧,成都人,幼好学,攻诗。性柔而惰,或谓其性懦,非能立事。常欲求乡荐,未竟。属盗起于境,资产略尽,迫寒馁而无忧叹。
咸平中,蜀掌兵者失律,兵乱为贼盗,杀守臣而据郡。自春徂秋,驱老幼以守城,或献谋于贼,令尽索郡中书生署职,俾立效。凡得数十辈,列兵而胁曰:“不从者即此诛戮,仍及其族。”皆震慑而从。逢前绐贼帅曰:“公所索儒士,某非儒,岂可徼禄?不能从命。”词气刚愤,不可屈抗。贼怒令引去,临刃复召者三,词皆如初。会解于贼,檟楚而释之。既获免,遂匿于家。天兵至,逆党歼夷,或闻于郡守,将上其事而中止。逢亦不复言,居贫自若。
噫,当是时,有位者尚或苟命,而逢一士尔,能致命贼所,不陷非义。彼同禄衒势,私于身以媚时,得无愧乎!逢贫处晦迹,混于俗而人不甚知。噫!人名存诚岂易知乎?
逢居州里,皆以为怯懦,洎乱而能尔,始明其所履焉。是时无他虑也,去就而已。去为顺,就为逆,去难而就易,能为其所难,志以守正,是亦几乎智勇也。
夫忠烈节义,何时无之,然晦于无闻,在遇不遇尔。使越石父不遇晏子,则一拘囚尔;聂政非其姊,则无名暴夫尔。其遇,千金之重;不遇,鸿毛之微。然不可欲其遇而始为也,谓不遇而不为也。兰生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不以困穷而改节。苟有善,虽不我知,斯善矣,岂止蒙其庆乎?苟不善,虽不我知,斯恶矣,岂止罹其殃乎?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明并受其福,又曰:“何校灭耳,凶。”其是之谓乎?若逢所履,虽曰:“未闻。”吾必谓之闻矣。故为声其实,亦得有所劝焉。
(选自宋·黄休复《茅亭客话》)
【注】①檟楚:用檟木荆条制成的刑具,用以鞭打。②井渫:井水洁净。③王明:到(那里去看看)就明白。王,通“往”,到。明,明白。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复召者三,词皆如初刃:行刑,杀头
B.难而就易,能为其所难去:距离
C.斯恶矣,岂止其殃乎罹:遭受
D.故为其实,亦得有所劝焉声:声张,宣传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郝逢“几乎智勇”的一组是()
①幼好学,攻诗。性柔而惰②逢前绐贼帅 ③ 既获免,遂匿于家。
④词气刚愤,不可屈抗⑤临刃复召者三,词皆如初。 ⑥或闻于郡守将上其事而中止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逢的生活一直不如意。早年“求乡荐,未竟”,后来家产全部被盗贼抢掠,尽管在盗贼面前“不可屈抗”,但在逆党被剿灭后仍未受到表彰。
B.郝逢面对敌人的威胁,一口咬定自己不是读书人,只遭遇了一顿鞭刑而侥幸得脱。他从此之后不再说自己是读书人,安然自若地过着贫穷的生活。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表彰郝逢的精神。他为像井水一样洁净的郝逢不被赏识而感到惋惜,因此一定要给郝逢写篇歌颂的文章。
D.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忠烈节义的看法。他认为忠烈节义的思想什么时候都有,只不过有个机遇问题,人不应当因为贫穷而改变气节。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性柔而惰,或谓其性懦,非能立事。
⑵公所索儒士,某非儒,岂可徼禄?不能从命。
⑶逢居州里,皆以为怯懦,洎乱而能尔,始明其所履焉。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①,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③,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④,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义、《唱经堂杂评》诸刻本。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斫头最是苦事,不于无意中得之。”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节选自清代廖燕《金圣叹先生传》)
【注】①内外诸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典。
②缁白:指僧俗,僧衣缁,故称僧为缁徒。四众:四部众的省称。佛教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部众。这里泛指听众。
③权子母:以资本经济或借贷生息。
④鼎革:指改朝换代的重大改革,这里指入清以后。
⑤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教人作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与。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文衡:通“属”,缀缉、撰写
B.不于无意中得之意:料想
C.出意表迥:远
D.因为诗吊之因为:于是写作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B.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C.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D.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金圣叹先生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在贯华堂召徒讲经时,旁征博引,极其透彻,让听众叹服,但讲稿秘不示人。
B.金圣叹的好友王斫山给他提供了放贷营生的银子,虽然金圣叹交还了千两本金,但利息全被花光,王斫山对此只一笑了之。
C.明朝灭亡后,金圣叹将自己的字改为“圣叹”,自我期许为孔子弟子曾点一类的人;他评论六大才子书,皆有独到的眼光。
D.本文作者既记述了金圣叹的不识时务之处,又高度评价了他的伟大成就,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伤。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2)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