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
范兆琪
①郑樵是我国南宋初年著名的史学家。从小便勤奋好学,十六岁时父亲病故,他便和堂兄郑厚在兴化北郊的夹漈山,搭了三间茅屋,谢绝人事,刻苦攻读。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但他不参加科举考试,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
②郑樵虽然专心钻研学术,但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他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宋室南迁,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年轻的郑樵也坚决要求抗战,表示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但因无人引荐,投效无门,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于是只得重返山林,坚持在夹漈山过着淡泊清寒的生活,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
③为了完成这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郑樵以坚强的毅力,“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做了充分的准备。“风暴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当时,莆田学术文化很发达,藏书家之多,闻名全国。郑樵“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闻人家有书,直到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住曾不吝情”。因此,他得以“搜尽东南遗书,搜尽古今图谱,又尽上代之鼎彝与四海之铭碣遗编缺简”。当时人们就曾称赞他说:“惟有莆田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这就为他完成《通志》的编撰,准备了博大深厚的基础。
④郑樵虽博览群书,但不死守书本。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他“结茅夹漈山下,与田夫野老往来,与野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他还主张读书人要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参合”,以求得“实学”。还要利用实物,来印证书本知识。他这种治学方法比较科学和进步,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⑤郑樵认为,要编撰这样一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必须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于是他以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校雠学)、图谱、亡书之学;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清代纪昀等人认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他不愧为当时最博学的学者。
⑥郑樵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大约始于绍兴八年(1138),当时他三十五岁。绍兴十九年(1149),郑樵四十六岁,他感到年纪大了,体力也开始衰退,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他从已经写成的几百卷著作中,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向秘书省进献自己的著作,并呈上一封《献皇帝书》,说明自己三十年来刻苦攻读和勤奋著述的情况。结果得到高宗赵构的嘉纳,把他所献的书“诏藏秘府”。这使郑樵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回到莆田夹漈草堂后,继续著书、讲学。这时他名声很大,四方之士从学者多达两百多人。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但他都辞谢了。
⑦由于侍讲王伧和贺允中的再次推荐,绍兴二十八年(1158)二月,高宗赵构召见郑樵。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取历代之籍,始三皇,终五季,汇辑为一,名曰《通志》,体参马、班,法则稍异”。高宗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郑樵回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实现了会通众史,“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夙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底,郑樵又一次来到临安,献上自己的著作。刚好高宗车驾去建康,没有得见。次年春,高宗下诏命郑樵把《通志》进呈;但是诏命下来时,郑樵却已不幸逝世了,终年五十九岁。
⑧郑樵以毕生的精力,独自编纂了卷帙浩繁的二百卷《通志》,他的成就是巨大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郑樵与刘知几、章学诚并列,认为他的《通志》“足以不朽”,“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之一彗星”,对他做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1988年第12期《文史知识》)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郑樵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由于年轻的郑樵投效无门,于是在夹漈山中编撰史学巨著《通志》。
B.郑樵读书时搜访博览,他利用莆田藏书家多的有利条件,听到人家有书,不管乐不乐意,直到其门求读,不管鼎彝之文还是铭碣遗编缺简他都研究。
C.郑樵三十五岁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四十六岁时将通志编撰完成,他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京进献。
D.郑樵在绍兴二十八年受到高宗赵构的召见,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参照历代典籍,从三皇开始,到五代结束,写一部与《史记》相同的史书。

E.本文叙事跨度大,从郑樵的青少年时代到去世,前后几十年;引用资料丰富,有传主的言论,也有别人的评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旧时代学者形象。
郑樵写作《通志》,有哪些思想基础?请结合原文的前两段进行分析。
从④⑤两段来看,郑樵在治学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随着“80后”、“90后”加入当代艺术的阵营,年轻艺术家开始大量制造流行美学与多媒体装置结合的作品,这些装置类似酒吧的另类装修、舞台美术或者游乐园装置;后来,这些装置又逐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小清新美学所取代。当然,小清新美学不具备当代艺术的精神内涵
当代艺术是当下时代的“先锋”,它一定是小众的艺术。有些先锋艺术过了十几年后,成为一种被重复模仿的套路,这种“先锋”就不再是先锋了。有人将一些由最初的先锋变为僵硬不变“套路”的现象,归结为“先锋已死”,认为这个年代没有先锋了,或“先锋”不再可能,这是一种“死亡论”的翻版。
“先锋”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流派,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在持续地变革,如果按照过去的形式上的先锋特征去识别,它显然消失了。但实际上“先锋”总是以不同形式和思想一再出现,只是它永远不在大多数人的视线内,等其被大多数人关注时,它已是一种以流行风尚浮出水面的“过去的先锋”。
还有一种先锋是隐藏在大众文化外衣下的,公众不太容易识别它的“先锋性”。上世纪“二战”后,先锋艺术不再以抽象艺术、观念艺术、贫穷艺术等与大众文化在形式上差异明显的方式出现,而是采用大众文化的“表皮”,在叙事和观念上保持先锋,这样“先锋”就能通过商业系统深入公众,并获得市场收入。比如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叙事上非常“先锋”,但公众未能透过表象识别其中的深层探索。
社会对先锋艺术的认识,同职业圈层的艺术认识有一个时间差。比如,社会和媒体认为只要使用了行为艺术、Video(影像)等形式,就是先锋艺术。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种艺术形式刚刚兴起,只要使用了这一形式,不管内容如何,都可算作前卫艺术。但行为艺术、Video成为艺术界普遍使用的形式时,就不能再以形式作为前卫的判断依据。
另一种对当代艺术的认识误区,是把“当代”的含义理解成“时尚”,“小清新”美学即是一例。当代艺术与时尚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直面痛苦的现代性文化。小清新美学中不包含对痛苦的深度观照,它追求一种消费主义的愉悦感,将自己塑造成接近宠物的可爱化,以从众的方式成为多数人美学的一部分。在多元主义的社会中,小清新美学有其存在的权利,但它缺乏批判意识。
先锋以有关艺术和精神史的探索为使命,这种探索是不可能在“小清新”状态中发生的。中国仍然处在一种政治变革和文化转型的艰难进程中,人民在史无前例的历史变革中承受着改革阵痛,这一时代现实也不可能以一种小清新美学来承载,当代艺术需要继续在改革进程中扮演其具有精神力量的先锋角色。(选自《中国文化报》,略有改动)
下列对“先锋艺术”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先锋艺术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十几年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僵硬不变的“套路”。
B.先锋艺术具有小众性,当大多数人以流行风尚关注时,它已不再具有先锋性了。
C.先锋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在持续地变革,所以无法形成一个固定不变的流派。
D.先锋艺术与时尚的区别在于,时尚只追求愉悦而不直面过去年代里的痛苦记忆。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受消费主义文化影响,追求一种消费主义的愉悦感,是产生小清新美学的一个原因。
B.因为大众文化具有“表皮”的特征,所以社会接受先锋艺术,往往滞后于职业圈层。
C.当行为艺术这种形式已被艺术界普遍使用时,它是否属于“前卫艺术”就值得怀疑了。
D.我们不能依据最初的先锋变为僵硬不变“套路”的现象,就认为这个年代没有先锋了。

结合上下文内容,指出作者认为“小清新美学不具备当代艺术的精神内涵”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深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②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早在1916年,中国科学社的创建人任鸿隽先生就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竺可桢先生也曾坦言:“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样的精神高度,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追求科学真理,究其根本,是人类求知的本能,是人类对意义的探求。只有保持这种追求,才能产生对科学的激情,才能克服浮躁,专注研究,才能不怕失败,百折不挠。
③坚持追求真理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需要克服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与技术的距离越来越近,对经济和社会活动带来越来越大的直接影响,人们对科学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往往寄予过高的期望,常常过度要求科学获得即时效益,从而妨碍对真理的追求,屏蔽科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甚至使科学沦为技术的附庸,带来行政对科学的过度干预,造成学术自主的丧失。这是我们在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需要注意的另一方面。
④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道路曲折复杂,唯有理性才能帮助我们拨云见日,走入自由王国。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和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实证要求和方法,构成了科学理性的主体。崇尚理性最重要的体现是唯实。科学家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才能透过表面现象揭示自然界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然而,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一些非理性的行为还在干扰着一个健康社会的正常发展。如在一些媒体和网络上,常常出现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缺乏事实根据的报道,发生着太多缺乏理性的“口水仗”;网络成为发泄情绪的场所,理性观点常常遭受“大字报”式的攻讦和扼杀;在我们的学术批评中,富有实证和逻辑的讨论还是没有变成大家乐于参与的习惯和风气。凡此种种,都是与科学理性相悖的。
⑤弘扬科学精神要提倡理性的质疑和批判。质疑是研究的起点,批判是科学的生命,要像赫胥黎所言:“严格地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我们要尊重书本上记述的前人的科学成果,但更要相信自己亲自实践中的发现;我们要尊重专家,但没有必要认为他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问题的看法都完全正确和高明,要敢于和权威开展平权的学术争论;我们要广泛汲取信息,但对没有事实根据的谣传,要敢于质疑,善于识别,更不做谣言的传播者。(略有改动)
对第②段中“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追求真理,不计较个人利害”。
B.这句话正是“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的体现。
C.这句话彰显了科学精神的高度,值得我们去追求。
D.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科学真理是人求知的本能。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既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又体现在科学知识之中。
B.科学精神既能约束科学家的行为,保证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又能逐渐影响大众的意识。
C.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所以,一旦追求到真理,科学研究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D.“严格地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是理性质疑和批判的表现,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神的精髓。

请你根据本文阐述的科学精神,评析下面这一则曾经引起轰动的新闻事件。
2007年,陕西农民周正龙称自己在一处山崖旁拍到了野生华南虎。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展示这些老虎照片,宣布已经灭绝二十年的华南虎再现。
随后的调查发现:当事人周正龙对拍照事件的描述漏洞百出;林业局负责调查的人没有做过任何核查;而该调查者的上司也没有问他要过任何华南虎真实存在的证据;虎照发生之前,对《陕西华南虎调查报告》进行评审的专家并没有去当地调查,就认定“镇坪县仍有华南虎生存,只需要影像资料为证,就能申报建立华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之后,周正龙被警方证实用老虎年画拍摄假虎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向泥土致敬
耿立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
②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叫驴打滚,草的种子,这只是《圣经》不同的文字。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泥土有脾气,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把庄稼种到石板上?你把草籽把蔬菜撒到瓦楞上?
③泥土与人,人与草,草与谷粟,大家都是平等的,要照顾各自的脾味,不要人有脾气就欺负泥土,欺负鸟雀,大家都是对门合户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以免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脸红。
④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掮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着胸脯心跳的地方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除夕从祖坟把先辈的神灵请回过年一样。
⑤我读过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手上的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脉管和血管。父亲的手粗糙么?但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父亲说,草来到庄稼的领地是来串门,如果草多了,那是草霸道了,反客为主,那就要教训了,但一般也是警告,一般不会判处死刑,把草们拿到太阳下暴晒。
⑥但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在春天的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根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
⑦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地看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只用烟叶卷成的烟,咝咝地点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当时我一时没有明白父亲的话。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⑧冬令时节,父亲也常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一年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为了对泥土的报偿。泥土在收获后,如产后的女人,它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在把庄稼地腾出来茬以后,就想着为泥土养身子了。到了秋收罢了,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来,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
⑨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卷起衣襟,想帮他擦掉。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是当着我,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虽满是泥,父亲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土在父亲的脸上,是土地的徽章,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么?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⑩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作者说“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做《圣经》”,怎样理解“他们把泥土当做《圣经》”在文中的含意?
第⑤段中对父亲的手进行了捕写,作用是什么?
“泥土与人,人与草,草与谷粟,大家都是平等的”,文中是通过哪些事件的叙述表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文中说:“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虽满是泥,父亲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请结合文意分析这种行为体现了父母亲怎样的情感?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呼吁“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请结合当下的现实,谈谈作者发出这样的呼吁有何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荣格指出,“集体人格”并不是形成于当代人们的有生之年。最早的种子,可能在神话中就播下了。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很多神话,这就是荣格所说的“梦”。神话或者梦,都会以“原型”(archetype)“原始意象”(primordialimages)的方式成为一个民族的“自画像”(seif-portrait),反复出现在集体心理活动中。这样一来,“集体人格”就有了长期稳定的象征意义。照荣格的一个漂壳说法,成了“有故乡的灵魂”。
顺着这个思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也是有“故乡”的。那“故乡”,首先是神话,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等。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埋藏着这些遥远的“故乡”。当然,神话只是起点,“集体人格”的原型建立,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学工程。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模式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理想人格。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熔合。因此,“君子”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节选自余秋雨《君子之道》)
下列关于“集体人格”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集体人格是一个民族的“自画像”和最独特的文化标识。
B.集体人格形成于民族自身早期文化整合,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学工程。
C.集体人格是“有故乡的灵魂”,其“故乡”可追溯至远古神话。
D.不同民族的集体人格各有自已的“故乡”,相互间很难完全融合。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君子人格”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人格原型来自于“女娲补天”等神话的积淀,却又经过了儒家的选择、阐释和提升。
B.君子人格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使儒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君子人格集中、灌注、熔合了中国文化的诸多亮点,被儒家学说简捷概括为“君子之道”。
D.君子人格完美无缺,它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决定了中国文化延续不衰的命运。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作家、学者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的行为?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玛斯洛娃是女农奴的女儿,她的父亲是个过路人。两个老处女领养了她,从小为她们干活,过着半是使女、半是养女的生活。
B.玛斯洛娃因为医士的纠缠被赶回狱中,涅赫柳多夫很生气,不知玛斯洛娃受了冤枉,以为真有其事,因而打消结婚的念头。
C.玛斯洛娃为被赶回监狱,向涅赫柳多夫解释,但没得到谅解,她很伤心。同时获知上诉被驳回,要服苦役,她更伤心了。
D.涅赫柳多夫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民的贫困处境,决定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租金也由农民自己支配。

E. 得知玛斯洛娃决定跟西蒙松走,涅赫柳多夫没有痛苦,他尽了最大努力去爱她,付出代价补偿过失。他开始过新生活,灵魂得救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