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齐名,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绵竹年画内容丰富,类型多样。门画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类型。从规格看,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所谓大毛,就是在整张粉笺纸上作画,大多绘秦琼、尉迟恭等武将,称武门神,将其贴于大门之上,意在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二毛,即张贴于二门的文门神,画幅稍小于前者,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贵的内容。贴于寝室门或灶屋门的三毛,画幅小于二毛,大多为仕女、娃娃题材,如观花美人、八宝童子等。横披是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横幅画 卷,如《迎春图》《百子图》等。《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描绘了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展示了四百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被专家学者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斗方多是讽喻性独幅小品,如《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其他还有中堂(如《麻姑献寿》)、条屏(如《三国演义》)、木版拓片(都是名人字画,这是全国其他任何一种年画所没有的)等。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艺人们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各式各样的新年画,深受人们的青睐。
绵竹年画绘画性强。它既承传了唐代手工绘制的风格,又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的技术。在绘制时,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要刻成线版。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最后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彩绘过程,艺人们叫做“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年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年画 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这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
绵竹年画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年画艺人无拘无束地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桃红、佛青、草绿、金黄……大红大绿,又热闹、又刺激,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在强烈的对比中,也讲究造意与和谐。艺人们常常用少量的复色穿插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间,以协调画面色调。他们把多年来的配色经验,总结成了一句蕴含着深刻美学原理的口诀:“深配浅、酽(浓)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他们还借助同类色彩的深浅变化,来增加画面的节奏感、立体感。
绵竹年画的构图高度简练,在有限的画面上较合理地使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对立统一法则,取得对称、均齐和别致的装饰意趣,构成了绵竹年画完整、饱满的艺术特色。从武将文官到仕女童子,多不设或少设背景,那画面上的白纸,不是画面的割裂而是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这种“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千万”的大胆构想和处理,超越视觉范围,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
最后不能不说到“填水脚”,这是绵竹年画里最具特色的画法 。除夕之夜,为老板制作年画的工作都结束了,艺人趁收拾画案的片刻工夫,利用颜料碗里的金色,把剩下的颜色填在剩纸上,匆忙赶绘出几对门神,赶往夜市出售,赚点外快。在画“填水脚”时,艺人不受线条和颜色的约束,凭真功夫一气呵成,寥寥数笔;笔锋奔放 雄健,神韵十足,非高手不能为之。“填水脚”以它的天真、质朴、粗犷而成为绵竹年画中的珍品,深为艺术界称道。
如果有机会到绵竹年画博物馆参观,那各个时期琳琅满目的年画精品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下列对“绵竹年画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绵竹年画的内容有文臣武将、民俗民风、历史故事、讽喻小品、名人字画等。
B.绵竹年画的类型有门画、大毛、二毛、三毛、斗方、横披、中堂、木版拓片等。
C.被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的《迎春图》场面宏大,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
D.年画艺人们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又创作出了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各式新年画。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贴于大门之上,在整张粉笺纸上描绘的秦琼、尉迟恭等武门神和画幅稍小的文门神,属于绵竹年画中的门画。
B.绵竹年画大量单纯艳丽、强烈明快的颜色与少量的复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同时又显得适意与和谐。
C.绵竹年画一般很少设背景,画面上的白纸,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内容,还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
D.年画艺人们技艺高超,生活清贫,在一年工作结束后,都要利用余色余纸绘制“填水脚”去赚点外快。

根据原文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张贴年画,是为了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以及求福、求喜、求富贵,跟贴春联一样。
B.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在绘制时,都要先刻成线版,然后套色制作。
C.不同艺人绘制的年画和同一个艺人绘制的不同年画风格都不相同,说明绵竹年画没有艺术标准。
D.艺人们画的“填水脚”,如果能先勾线条,而且颜料充足,时间充裕,会显得更天真、质朴、粗犷。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掌眼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四仙带到镇上来的,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开封城里的官宦商贾,手里有了货又拿不准时,都要请金辨芝去搂一眼。前段日子,陈四仙用古方治愈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一副徐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遣散旗营,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神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副《古道青藤图》:“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踱一阵,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金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呼噜呼噜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的?”
“二……二百块钢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些话出口后,陈四仙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后,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里人说,他去了天津卫。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要他给受伤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陈四仙见了,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一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立即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请!”
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不一会儿,一个日军下士跑来,伏在大佐耳朵上说了一通陈四仙听不懂的日本话之后,大佐的脸色突然变了。
等陈四仙再见到金辨芝时,他已经瞎了,但他手里,依然端着那个银制的大水烟袋。
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的银针刺瞎了双眼。
“辨芝兄弟,你这是……”陈四仙不解。
“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就会杀了你!”十余年没见,金辨芝还是一口的“里城音儿”。
“啊?”陈四仙猛咳了几声,吐出一口血来。
“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
“你说啥?!那你当年……”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
“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另一只手托着水烟袋,慢吞吞地说。
“那这次,你何苦刺目?还那样说,不就得了?”陈四仙已经不喘了,他抚摸着老友的盲眼。
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
陈四仙长叹一声,落下泪来。
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介绍了陈四仙、金辨芝的职业、爱好、两人的关系,暗示了时代背景,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陈四仙“顿时呼吸粗了起来”“嗓子里嘶嘶开始发喘”等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出他担心所买的画是赝品的心理活动。
C.陈四仙“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是他的肺痨犯了,既与上文呼应,又照应了下文陈四仙吐血和金辨芝说出实情等情节,金辨芝说出实情,体现了他善良的性格。
D.金辨芝为了不让《古道青藤图》的真迹落入日本人手中,趁人不备用银针刺瞎了双眼,就可以不为日本人办事,既保住了《古道青藤图》,又保住了陈四仙的性命。

E.小说叙述采用了顺叙的方法,时间跨度长,这样更容易表现陈四仙与金辨芝的友情,突出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对友情的歌颂。
小说中的金辨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结尾陈四仙落泪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说以“掌眼”为题,有何妙处?请从多角度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钦慕西学。古籍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已然成为天书,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词学家叶嘉莹对此深表担忧,她说:“守着一座宝山却不自知,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中国古典诗词真的蕴含着足以教化人心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吗?在她的新著《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中,我看到了她的救人良方。
这本书讲的是词如何体现人生的修养和境界,读者如何看待这种修养和境界。这种精神层次上的指引,恍如醍醐灌顶,直击人心而无法坐实。
“小词”之称,来源于宋初文人,从晚唐至清,文人雅化词的努力一直没有断过。从内容的本质上讲,词的雅化过程,即由直接写美女和爱情转到文人通过写美女和爱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说白了,就是让读者从美女和爱情产生联想,而这种联想能体现士大夫特有的政治理想和人格追求。
叶嘉莹在她的新著《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只在讲述写美女和爱情的小词能引起读者联想到修养的原因时,谈到人对于爱情的投注和对于学问、事业、理想的投注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而沟通联想的媒介,即书中所讲的“微言”。“微言”给读者提供了无数想象的法门,让读者觉得似曾相识,又无法确指,因此有一种神秘感。小词的魅力也就体现在“微言”里。这个“微言”,靠的是文人的逐步参与,最后的果实是“雅”。
所以雅与作者的学养、识见、胸襟密切相关。张惠言的《水调歌头》,用春天的景物作比,讲述人不能只向外追求功名利禄,还要向内追求内心。一味地向外追求,只会迷失自己,只有坚守自我完成的信念,才能提升生命的本质。同样是面对人生的痛苦,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旷达和王国维“可怜身是眼中人”的绝望,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小词中无论是“担荷人类罪恶”的悲悯还是莺燕无猜的笃定,无论是美人迟暮的无奈还是惆怅依旧的胶着,都是词人百转千回情感的投注,也都是词人人格精神的投射。因此,清代词学家谭献评词时才会有“胸襟学问,酝酿喷薄而出”(《箧中词》卷三)的感叹。这些胸襟学问,这些人格精神,与我们的人生,与我们对事业与爱情的态度,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是相关的。我们也曾见到生命的无常,我们也曾遭遇理想的挫败,我们也曾奋进,我们也曾迷惘,古典诗词中的心魂,在今天亦是生生不息的。
不从词史上勾勒词之雅化的历程,而是从具体作品中拈出词之大雅所在,是叶嘉莹拉近古典诗词与当下生活的关系的努力。词的大雅,因为“微言”的关系,不太能够为一般读者所发现,的确需要专家来解释。从理论到理论的解释,只是给专业读者看的。如果古典诗词具有生命力,那一定是生长在大庭广众之下,而不是一个小小的研究室。叶嘉莹认为,现在的教育偏重于智性的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感性的直觉的感化;中国古典诗词中充满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赏爱和关怀,一个对宇宙富有观察感受的能力的人,对社会和人类才会更有关怀。
(选自徐丹丽《中国古典诗词离当代人有多远——叶嘉莹新著<小词大雅>发微》)
下列对“词的雅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雅化的词的内容,都是描写美女与爱情,都是词人百转千回情感的投注。
B.作者的学养的高低、见识的深浅、胸襟的大小,直接体现词的雅化的程度的深与浅。
C.对于雅化的词,读者必须借助联想才能体现词作者特有的政治理想和人格追求。
D.对于词的雅化,从晚唐开始,一直到清朝,历代的文人一直没有间断过他们的努力。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词的“微言”是沟通联想的媒介,它体现了词的魅力,给读者提供的多种想象的方法,让读者产生似曾相识又无法确指的神秘感。
B.词的“微言”必须靠文人的逐步理解、体悟,才能“胸襟学问,酝酿喷薄而出”;也正是因为“微言”的关系,所以读者发现不了词的大雅。
C.词的大雅,需要专家来解释,叶嘉莹的《小词大雅》一书,从具体作品中拈出词大雅的地方,给读者精神层次上的指引,使人深受启发。
D.张惠言的《水调歌头》,用春天的景物作比,讲述人不能只追求功名利禄,还要追求内心,表现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赏爱和关怀。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籍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已经难以真正读懂,这将使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价值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文化隔膜。
B.中国古典诗词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的人生的修养和境界,与我们的人生,与我们对事业与爱情的态度,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关联。
C.现在的教育忽视感性的直觉的感化,偏重于智性的知识的灌输,这是现代人在经历迷茫、失败时无法体会到古典诗词对现代人的关照的根本原因。
D.同样面对痛苦,苏轼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表现出超脱旷“,王国维在“可怜身是眼中人”中流露出悲观绝望。两人的境界不同,人生结局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
梅玉荣
201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在百年庆典之际,清华人常常谈起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梅贻琦正式出任清华校长,可谓就任于危难之际。那时国内形势风雨飘摇,学潮动荡,清华师生赶校长、撵教授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但梅校长却深得学生爱戴。无论什么时候,清华学生的口号都是“反对×××,拥护梅校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吧!”此后不到10年时间,清华大学便声名鹊起。
梅贻琦治校期间,校务采用分层负责制,讲民主,又法度严明。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同时,礼遇教师也是清华得以兴旺的重要因素。梅贻琦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最有影响的事例是对华罗庚的“三破格”: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梅贻琦破格录入清华大学;又破格从一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并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
梅贻琦为人重实干,平时不苟言笑,开会很少说话,人称“寡言君子”,有学生作一打油诗调侃其谦逊含蓄:“大概或许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一时被传为笑谈。实际上,如果非要他报告或讨论,其言语总是条理分明,把握重点,在许多人争辩不休时,他常能一言解纠纷。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虽话少,却极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时偶发一语,便隽永深长耐人回味。陈寅恪曾大发感慨:“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这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1937年,国难当头,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奉命迁往昆明成立西南联大时,寡言的梅贻琦讲过这样一段“高调”的话:“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说一句‘掌告无罪’。”建校初期三人(另有南开的张伯苓和北大的蒋梦麟)共同主持校务,此后八年的西南联大主要校务工作由梅贻琦执掌。在此期间,他凡事讲究民主,处理问题公正,并和众多教授一样贫寒。一次家中来客,夫人韩咏华只得上街摆地摊,出卖子女幼时所穿衣服,得款10元用以待客。在战乱频频、校务繁重、生活艰苦的环境下,梅贻琦呕心沥血,管理井井有条,创造出联大“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的局面。其高风亮节广受赞誉,被称为西南联大的“船长”。
1946年9月,梅贻琦辞别春城,回到北京,继续任清华大学校长。
1955年,梅贻琦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为“两岸清华校长”。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他逝世两个星期后,人们打开他生前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面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梅贻琦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国内有校友集资栽种的花木,叫“梅林”。梅贻琦纪念奖章被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毕业生视为最高荣誉。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括了他与清华的不解之缘。由生到死,梅贻琦一生只干好这一件事: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提升了清华的声望。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1年第13期,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国内形势动荡的情况下,梅贻琦临危受命,挑起清华校长的重担,尽管当时校长被赶是常事,但他却深得学生拥护。
B.梅贻琦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因而在他主政清华时期以通才教育为唯一要务。
C.华罗庚曾经得到梅贻琦的破格录用,并被送到英国深造,最终成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也一直对梅贻琦心存感激。
D.曾有学生作打油诗调侃梅贻琦为人不苟言笑,话语不多,但他做报告或讨论,却能其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E.本文以梅贻琦与清华的不解之缘为线索,描写了他勇担重任、使清华走向辉煌的经历,表现了一位学者的严谨学风。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不到10年时间,便使清华大学声名鹊起,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从全文看,应该怎样理解题目“一生清华,一世清白”?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现代私塾并非“世外桃源”
李爱铭
5年前被上海市教委叫停的全日制私塾“孟母堂”重新开门,吸引了不少眼球。无独有偶,不久前在云南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在家教育”、私塾教育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现代私塾是否能给教育一方“世外桃源”?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孟母堂”的独特,无非是其有别于一般学校的 “全日制现代私塾”标签。模仿古代私塾授课模式,“孟母堂”里没有教师灌输、课后作业、考试压力,每天孩子们多数时间用来自学诵读中国古典经史、原版国外名著。这让不少家长感觉,此举是逃离了应试教育的新出路。因此,在孩子本该呆在中小学、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阶段,宁愿每月出3000多元送孩子进去。也正因为此类“粉丝”家长和学生的追捧,“孟母堂”在被叫停之后能再揽生源,重新开张。
“孟母堂”之类的现代私塾,是家长的个性化、多元教育需求与现代学校教育大一统之间矛盾的产物。小到校服、午餐、春秋游,大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外教聘请、课业和考试负担,家长都有不同要求。有些孩子在表演方面极具天分,但却因文化课成绩不佳而被视为差生;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多一些人文底蕴,但发展兴趣的时空有限……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国家课程要求、整齐划一,难以兼顾每位学生的个性需要。“众口难调”,部分家长“失望”之余,转谋学校教育体制之外的出路。这为“在家教育”、现代私塾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其实,为满足家长的多元需求,我国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现代私塾”完全可以依法申办民办中小学办学证书,获得合法身份。但现实中,“孟母堂”等一来多以民宅为办学点、师资不规范,难达民办学校标准;二来坚持以“私塾”模式立身,不按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设置授课内容和模式,因此大多难逃“屡开屡关”的命运。一旦不行了,学生仍要回到正常的学校教育轨道。
而且,即便身在“私塾”内,不少孩子的学籍仍保留在原来就读的中小学,以备将来升学之用。可见,就读“私塾”,只是暂时逃避的办法。但在“私塾”中,压力和负担其实也难免:不求甚解的经典诵读,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教学方式岂不是更“填鸭”?如果不考核学习效果,放任孩子是不负责任;但如果考核和比较,与一般学校又何异?更重要的是,暂时逃避之后呢?孩子长大后,仍要跟其他同龄人一起步入同一个社会。而社会早已从“孟母”时代步入现代化的信息时代,科学素养、数学素养、竞争与合作精神都必不可少。只接受“孟母”教育的孩子,在没有“孟母”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和生存?
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的快乐现在和幸福未来似乎是个“两难”选择——“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令人不甘;但“为了前途牺牲快乐童年”又不舍。上海已在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批准创作假、创造平台让学生扬长发展、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家长们期望中的教育 “桃花源”,也许还是该寄望于在各级学校中一步步实现。
(摘自《解放日报》2011年9月16日 )
下列对于“孟母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现代私塾之一的“孟母堂”,5年前被叫停,如今重新开门,不仅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现代私塾的是与非的讨论。
B.“孟母堂”为逃避应试教育找到了新出路,原因在于“孟母堂”里没有教师灌输、课后作业、考试压力,孩子们每天主要是诵读经典。
C.许多家长被“孟母堂”的“全日制现代私塾”标签所吸引,觉得此举可以让孩子远离应试教育的困扰,于是不惜血本送孩子进去。
D.孟母堂的独特的授课内容和模式,与现行国家课程要求存在明显的冲突,因此它不可避免要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母堂”之类的现代私塾,反映了家长的多元教育需求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矛盾。众多粉丝的追捧,成为其重新开张的动力。
B.现代私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家长的多元教育需求,因此我国鼓励现代私塾的发展。“现代私塾”完全可以获得合法身份。
C.从目前看,现代私塾拥有众多粉丝,但它的“先天不足”,诸如校舍、师资、课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它自身的生存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D.如果不考核学习效果,难免有放任自流的嫌疑;但如果进行考核,又会与一般学校同质化。这种两难选择,让现代私塾难以真正消除压力和负担。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我国鼓励民办教育发展,但“现代私塾”要想走得长远,一是必须获得合法身份,二是必须考虑孩子将来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
B.家长让孩子就读“私塾”,并非没有后顾之忧:想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但又不甘心孩子失去美好的前途。因此就读“私塾”只是权宜之计。
C.现代私塾看似能够满足家长的多元需求,却无法提供孩子进入现代社会所需要科学素养、竞争与合作精神等,这也是阻碍它发展的因素。
D.学校教育是可以实现家长们期望中的教育 “桃花源”的,上海在兼顾学生的个性需要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就证明了这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酒婆[注]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这酒就叫做“炮打灯”。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注】选自冯骥才《世俗奇人》。该书共收录17篇作品,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B.“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酒婆在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不贪解馋”“不多事”,也“从来没赊过账”,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
D.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首善街的其他人等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E.本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老板的别扭中,我们慢慢探寻到作者对以作假为常态的社会的揭露与嘲讽。
(2).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3).文中第3段画线的句子在描写人物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4).文章末段“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应如何理解?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探究一下酒婆死亡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