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
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 时间 |
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
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
| 产业工人 |
约10万人 |
约60万人 |
约200万人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五四运动的影响
直接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因素是( )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 |
| B.国际货币的出现 |
| C.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
| D.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某历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的“全球分裂”是指( )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
|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
| C.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
| D.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 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 B.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
| 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 D.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
1502—1505年,阿拉伯商船在印度洋的香料运载量从平均每年的350万磅骤减为不足100万磅。威尼斯商人于1504年再次驾驶商船前往贝鲁特和亚历山大购货时,突然发现市场上竟然没有香料出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葡萄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
| B.西班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
| C.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地中海的香料贸易 |
| D.印度半岛战争频繁,香料生产停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