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主权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日渐觉醒的是( )
①“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④“团结抗战,共赴国难”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对这段话中的“忠”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B.应该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C.强调国家的民族意识 |
D.要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
“大陆昏沉三百秋,不作人民作马牛!英雄一恸气将绝,何时剑溅匈奴血。”(洪秀全)诗中的“匈奴”是指( )
A.外国侵略者 |
B.匈奴族 |
C.清王朝 |
D.汉族地主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D.促进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 )
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 |
B.心学广泛传播 |
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 |
D.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