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
|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
|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下列政治制度或措施中,不是针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
| C.北宋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 | D.明朝在各省设“三司” |
长沙屈贾二公祠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其中的“策可为史”是说贾谊《治国策》可以称为“史”。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A.分封建国 | B.剥夺王侯爵位 |
| C.推恩令 | D.削藩政策 |
中枢机构中出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局面是在 ()
| A.皇太极继位后 | B.康熙亲政后 |
| C.乾隆在位时 | D.雍正继位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