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材料和图示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马士革玫瑰(Rosa Damascna),是世界公认的优质玫瑰品种。以大马士革玫瑰花为原料开发出的玫瑰精油、净油、玫瑰浸膏是极名贵的天然香精、香料、美容以及化妆品生产的重要原料,同时也是制药、茶饮、食品、烟草、酒业等不可缺少的原材料。
材料二:在种植方面,大马士革玫瑰的种苗对土壤、气候、海拔高度、光照、风速、降水量等有着严格的要求,栽植管理主要过程为深翻整地,施肥,定距,按需、适时栽种,保墒防冻,科学管理,修剪枝条,及时除草,适时采收(4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玫瑰花的采摘期),及时加工。玫瑰精油的提取工艺是决定精油品质的关键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才能萃取出最高品质的玫瑰精油。
(1) 据材料分析我国浙江和陕西渭南两地都引进了大马士革玫瑰,结果浙江失败了而陕西渭南成功种植,请从自然角度分析原因。
(2)简述渭南发展大马士革玫瑰精油加工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意义。
(3)我国华北等一些地区正积极引进大马士革玫瑰的种植和发展精油加工业,对此你是否赞同,说出理由。
读图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12月11日,坎昆气候大会闭幕,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 坚持节能减排等,取得丰硕的成果。
下表为全球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数字(2000年)
国家 |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吨) |
国家 |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吨) |
美国 |
19.8 |
日本 |
9.3 |
澳大利亚 |
18.0 |
丹麦 |
8.4 |
加拿大 |
14.2 |
中国 |
2.2 |
德国 |
9.6 |
巴西 |
1.8 |
英国 |
9.6 |
印度 |
1.1 |
(1)这些国家中,人均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前七位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这些国家中,哪些国家人均排放量相对少,但对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贡献”仍不可低估?这些国家在人口、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方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并说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某地不同时间段城区范围变化及对应的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见下图)
(1)据材料分析,甲乙两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请说明理由。(6分)
(2)在该地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城市内部地域功能分区最明显的是哪个阶段?该地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发展的显著特点有哪些?
(3)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A.各地都要发展大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
B.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展 |
C.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
D.城市空间布局以环状结构为主,以节省土地资源 |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共26分)
材料一 2010年9月7日,钓鱼岛又称钓鱼台(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附近海域,一艘中国渔船受到日本一艘巡逻船冲撞,并非法扣留中方渔民渔船。中方表示强烈抗议,要求日方立即放人、放船。回答(1)~(3)问题。
(1)钓鱼岛成因属于____
A.珊瑚岛 | B.火山岛 | C.冲积岛 | D.大陆岛 |
(2)读下图,上半部为我国局部海域等深线图,虚线为断面线,下半部为沿该线作出我国沿海海域的地形剖面图,运用海底地形知识,说明钓鱼岛为什么属于中国的领土?
(3)日本妄图强占面积仅有6.344平方公里的钓鱼岛,根本意图是什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回答。
材料二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的宋代商船,1987年被意外发现,2007年12月21日至22日打捞出水。“南海一号”沉没的地点,向东北可达广州、潮州、泉州、厦门等港口,向西则可下雷州半岛、琼州海峡至广西,穿南海到达更加遥远的目的地。该地正位于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主航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满载瓷器等重物的沉船,船头朝向西南,看来正是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外洋的货船。如下图,并完成(4)~(7)问题。
(4)据图分析,“南海一号”沉船遗址水深最多不超过_____米。
(5)简要说明打捞“南海一号”古沉船选择在冬季的主要原因。
(6)据图文材料,宋代商船可能在冬季沉没,分析说明判断理由(从船头朝向、风向和洋流方面作答)。
(7)珠江三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前沿的条件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新网2008年3月18日电: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过去四年,世界各地许多冰川融化或变薄的速度上升了一倍多。而欧洲的冰川融化量是最大的,其中包括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这些冰川的融化为全球变暖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证据。
材料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
材料三: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人口统计表(单位:亿人)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b;c;d。
(2)由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某区域图和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甲、乙两地区气候资料
(1)A海域,B海域, C海域.(6分)
(2)甲、乙区域农业有共同的经济作物,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与乙区域相比甲区域发展该经济作物的优势自然条件和限制性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3)甲、乙两区域的主要石油工业类型分别是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