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的属性”的实验装置.
(1)除了图示的器材外,本实验要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是 :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可以通过 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的升高值”或“加热时间”)
(2)在本实验中,可用来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本领的方法是:若加热时间相同,比较 ;若温度计示数的升高值相同,比较 .
(3)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易拉罐底的距离等)
B.易拉罐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沙
C.使用相同的易拉罐
小王做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下表是某实验小组在实验中所用导体的相关物理量的记录:
导体编号 |
A |
B |
C |
D |
长度(m) |
1.0 |
1.0 |
1.0 |
0.5 |
横截面积(mm2) |
1.2 |
1.2 |
2.4 |
1.2 |
材料 |
镍铬丝 |
锰铜丝 |
镍铬丝 |
镍铬丝 |
(1)要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材料是否有关,应选用_________ 、___________两根导体。
(2)要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横截面积是否有关,应选用______、_______两根导体。
(3)如选用了A、D两根导线进行实验,则要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___________是否有关,
(4)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5)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的主要研究方法,和下列哪个实验的研究方法是一样的( )
A.用水流的形成来类比电流的形成
B.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C.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D.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不出来,可以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100求出。
给试管中的水加热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塞子从管口飞出去,同时瓶口出现白雾。
(1)本实验中,对塞子做功的是()
A.火焰 | B.试管内的水 |
C.试管内的水蒸气 | D.试管 |
(2)本实验,对塞子做功的过程是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的过程。热机的四个工作冲程中,能对应说明上述能量转化过程的是____________冲程。
小芳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装配仪器(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两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__________调(选“上”或“下”);调节好烛焰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B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此成像原理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
(3)晓军同学发现所在实验小组的凸透镜上部缺掉了一块,其它条件不变,用它来探究成实像,则光屏上___________(选填“有”或“无”)完整的像。
(4)小明实验时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好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的位置后,他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其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芳做完实验后,接着想用手表代替蜡烛,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于是她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______________。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_,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
(3)接下来的步骤是: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同学们认识到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纠正了生活中的错误认识,那就是像的大小只由___________的大小决定。某小组发现,虽然蜡烛A、B相同,但B与A的像不重合,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地面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刻度尺上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当小球贴着刻度尺经过A、B、C三点时,他们用手表记下了小球经过A、B、C三点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则小球通过AB段的路程是_________cm,时间是_________s,平均速度VAB=________m/s;小球在BC和AC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BC=__________cm/s、vAC=__________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