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偷父
文/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电灯,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有贼!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圆领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东西掏出来!” 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着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呢?”他叹了口气:“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吗?”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这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少年在叙述他父母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行为中心灵逐渐变得冷漠了。
C.“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是因为少年辍学流浪却仍深念其父,竟为此而冒险入室偷盗的行为使 “我”深深地感动。
D.文中“我”三次想要报警但最终都没这样做,是因为我被这个孩子的爱父之心打动,想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又冲下楼梯去寻他,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②“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认为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寻找
⑴古布斯小镇地处荒漠边缘,约翰的旅店已开了多年,小镇上只有他一家。黄昏, 外面响起汽车喇叭声,约翰忙迎了出去。从车上下来一位满头白发的瘦小老头,还有一个40岁左右、皮肤白皙的男子。
⑵约翰正准备上前寒暄几句,突然他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原来老头是个盲人,他手中有根小锁链正紧拴在那男子的脖子上,他伤心地喃喃道:“杰克,别怪爸爸心狠,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男子小心搀扶着老头,宽慰道:“爸爸,我不会再逃的……”
⑶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约翰怔了一会儿,马上腾出最好的房间,安顿下他们。又做了丰盛的晚餐,让伙计送到老头房间,自己则陪那个叫杰克的男子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杰克先生,你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对你,能告诉我吗?” 杰克淡然笑了笑,没做声。约翰叹了口气又说:“我可以肯定你是个很善良的人。而且从你所开的车及戴的名表来看,你从来就不缺钱,对吗?”
⑷杰克表情迟疑了一下:“不错,我虽然算不上大富翁,却从来不会为钱发愁… …”
⑸“可是,你父亲为什么说‘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约翰指指杰克脖子上的小锁链,“他这样对你,究竟为什么呢?” 杰克的脸一下涨红了,欲言又止。约翰倒上酒,长长叹了口气说:“既然您不愿说,我也不多问了。你们明天去什么地方?需要我帮助吗?”
⑹杰克看着热心的约翰,说:“我想打听一下去吉斯西图的路,听说那里很偏僻,不然今天也不会走错方向,带着这位老头住这里了。”
⑺“什么,这位老头?”约翰的心像被什么猛击了一下,他紧紧盯着杰克,惊愕地追问,“难道他不是你父亲吗?”
⑻“我和他非亲非故。”杰克脸上流露出沉重的神色,终于道出了实情。几天前,杰克送一个朋友从公司出来,朋友离开时喊了他的名字,被街上一名拄着手杖、蹒跚走来的老头听到了,他浑身像触电般一震,冲他叫道:“杰克,真是杰克吗?”没等他回答,老头已扔下手杖扑过来,紧紧抓住他,悲愤交加:“你这个孽种,我终于找到你了,快跟我回去!”“放开我,你认错人了!”“不!你一定是我的儿子,爸爸虽然瞎了,却辨得出自己儿子的声音!”杰克很生气,可当他看清老头竟是个盲人时,他怔住了,而老头由于激动过度,突然昏倒了,一只干瘦的手仍紧拽着他的衣角。
⑼“我赶紧把他送到医院。老人醒来后一只手仍然紧抓着我。通过他伤心的责骂,我才知道,老人有个儿子也叫杰克,10年前以做生意为-名骗了很多人的钱,之后就不知去向。债主们准备一起到警局报案,老头流着泪对大家说:‘我明天就去找这孽种,哪怕他躲到天边也要将他找回来,让他把钱一分不少地还给大家’。”
⑽“为了寻找躲藏的儿子,整整10年啊!老人不停地寻找,过着流浪的生活,不知吃了多少苦,双眼也失明了!我也是有父亲的人,既然这事让我碰上了,怎能忍心不管呢?”杰克边说边落泪。
⑾约翰的心显然被震撼了,半天才说:“我明白了,为了这位可怜的父亲,你最后承认自己就是他的儿子,且准备随他一起回去。
⑿“您果然是个善良的人。”约翰激动不已,主动说,“到吉斯西图还有一段很远的路。要不这样,明早您就回去,留下这位老头,我会好好照料他的。”
⒀杰克摇了摇头:“我要亲自把老人送回去,另外了解一下他儿子的情况。因为一天找不到他儿子,老人的心就一天得不到安宁。”
⒁“10年了,还能找到吗?”
⒂“我想一定能!人心不是长不出绿草的荒漠,更不是冷酷的石头。”杰克笑了笑,眼中充满自信,“如果他知道父亲为了他背负着沉重的道义债,流浪了10年,一定会为他的行为深感忏悔。”
⒃“不错,”约翰的声音哽咽起来,嗫嚅着说,“如果杰克那个混蛋知道,他一定会无地自容,也一定会回去投案自首的。”
⒄次日一早,杰克想带着“父亲”继续上路,约翰也早早起来,他没有劝阻,只是在胸前虔诚地画了个十字,目送他们渐行渐远。
⒅就在杰克把“父亲”平安送到家的第三天,从吉斯西图警局传出消息,逃亡10年的真正的杰克带着一笔钱主动回去投案自首了!而他,就是古布斯小镇的旅店老板约翰……
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父亲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让儿子人性中的善良得以复苏。
B.“人心不是长不出绿草的荒漠,更不是冷酷的石头”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好心人杰克的坚定信念:老头的儿子在父亲爱心的召唤下,必将幡然悔悟。
C.第⑻段画线语句,借助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找到了杰克的激动,体现了父爱的巨大力量。
D.杰克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真正的“杰克”投案自首,只是因为他的父亲,与杰克无关。

E.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位盲人,他正直善良、责任感强、吃苦耐劳、意志坚定。
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前文精心安排了几处伏笔,请列举三处,并简要概括其作用。
在小说中,作者将父亲设计为盲人有什么作用?
带着老头去寻找儿子的“杰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②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想去见识一下。走到井前,跨过雕刻精美的石栏杆,上前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③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云雾四合,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约过了10多分钟,云开雾散,雨滴随即无影无踪,还露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④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
⑤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⑥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⑦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
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虽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这也令人惊奇。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是因为神话中说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这其实也无法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传说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C.夏天时,井内气温比井外低得多,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D.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因为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地游客来川旅游,他们揭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后马上就把井盖盖好,结果想象中的雨点才没有从空中落下。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比几乎日日雨水不歇的“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学是灯
铁凝
①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是成了“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
②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我的文学之梦也就此开始。
④我在文学和文化最荒凉的年代爱上了文学,今天,当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的时刻,我仍然不想放弃对文学的爱。读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他谈到要成为世界名城必须具备精神、政治、经济三个方面的特质,那就是:神圣,安全,繁忙。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目睹世界很多大都市的繁忙,这里所说的繁忙特指对财富孜孜不倦的追求,如亚当·斯密所倡导的那样。但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并不意味着现代公民就一定出现。而一座城市的神圣,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高尚信仰的自觉,道德操守的约束,市民属性的认同,以及广博的人性关怀。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在阅读中国和外国文学名著并不能公开的背景下,我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陆续读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普宁、契诃夫、福楼拜、雨果、歌德、莎士比亚、狄更斯、奥斯汀、梅里美、司汤达、卡夫卡、萨特、伯尔、海明威、厄普代克、川端康成等人品貌各异的著作。虽然那时我从未去过他们的国度,但我必须说,他们用文学的光亮烛照着我的心,也照耀出我生活中那么多丰富而微妙的颜色——有光才有颜色。而中国唐代诗人李白、李贺的那些诗篇,他们的意境、情怀更是长久地浸润着我的情感。从古至今,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之所以一直被需要着,原因之一是它们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它们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想象力。
⑤如上所述,我青少年时期的文学营养,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若用吃东西来作比喻,不是你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而是这儿有什么你就吃什么。用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话:“端给你的是啤酒,你就不要在杯子里找咖啡。”他以此言来形容他所处的时代。但那时的我,毕竟还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地在“杯子”之外找到了一些“咖啡”——一些可以被称作经典的文学。它们外表破旧地来到我的眼前,我怀着对“偷来的东西”的兴奋之情持续着混乱的阅读。但时至今日,阅读早就自由,当代东西方名著源源不断地扑面而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仍然怀念过去的岁月里对那些经典的接触。那样的阅读带给我最大的益处,是我不必预先接受评论家或媒体的论断,我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有能被称之为经典的文学。其实若把文学简单分为两类,只有好的和不好的。而所有好的文学,不论是从一个岛,一座山,一个村子,一个小镇,一个人,一群人,或者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出发,它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时间而抵达人心。因此,我对文学基本持一种乐观的认识。文学和写作也使我知道,不论东方与东方之间还是东方与西方之间,不论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多少不同,我们的外表有多大差异,我们仍然有可能互相理解,并互相欣赏彼此间文化的差异。毕加索曾经坦言中国的木版年画带给他的灵感。20世纪法国的具象绘画大师巴尔蒂斯是那样地钟情于中国宋代的画家范宽。
⑥文学是灯,这说法真的有些冒险吧?但想到任何同创造有关的活动都有冒险的因素,我也就不打算改口了。我要认真对待的是,坚持写作的难度,保持对人生和世界的惊异之情,和对人类命脉永不疲倦的摸索,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去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真正的高贵。
——节选自《文汇报·笔会·美文聆听》
[注]铁凝,女,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第③段中“打击”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文章开头写看了朝鲜电影后没完没了地模仿接头暗号,作用是
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旁征博引,论证了文学是灯这一中心论点。
B.作者说笑得最美的是婴宁,是因为婴宁敢于打破传统规矩。
C.文章抒情、议论、记叙融为一炉,主要表现了自己敢于冒险的精神。
D.今天是一个阅读自由的时代,然而文学仍被各种信息挤压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落。

E.我对文学基本持一种乐观的认识,是因为所有好的文学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时间而抵达人的内心。
作者认为“文学是灯”,原因有:( 3分)
请你选择一部(篇)高中课内的文学名著谈谈文学对自己人生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回望科学史上的异端
陈蓉霞
⑴前不久,中世纪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不经意间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
⑵依据通常的讲述,布鲁诺是因宣扬日心说而被教会烧死的;与布鲁诺同时代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因拥护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审判。这样的讲述在受教育者的心中形成了这样的定论:科学代表真理,宗教代表迷信;这些历史证明了科学与宗教是水火不相容的。
⑶如此简单化的结论能涵括复杂的历史现象吗?
⑷要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一个欧洲人,生来就是基督教徒,他自小就继承了父母的文化传统。难以想象,如伽利略、布鲁诺等人居然能完全摆脱基督教信仰。
⑸就伽利略而言,他一直深信这一命题:上帝有两部作品——《圣经》和自然界。前者是上帝的间接作品,因为出自人之手;而后者却是上帝的直接作品。显然,研究上帝的直接作品更加可靠。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伽利略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所在。
⑹《圣经》是一部用文字写成的作品。在中世纪,普通百姓多是文盲,接受教育差不多是神学家的特权。教会人士差不多垄断了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力,普通信徒只能通过神父的传教来领会神意。
⑺伽利略的出场却对教会构成了威胁,因为要读懂上帝的直接作品——自然界,可不像读懂《圣经》那么容易。读懂自然界恰是伽利略的专长。在他看来,上帝创世所用的语言就是几何符号,如圆、三角形之类,通过数学或几何学的方法,我们就能描述或解释自然现象。把数学与实验方法相结合,这正是伽利略的首创,他也因此成为近代科学的设计师。
⑻但他却因此冒犯了当时的学术权威。他们能熟读《圣经》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却难以读懂伽利略的数学语言及其实验思路,更何况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与他们向来熟悉的世界观针锋相对。不仅如此,伽利略还支持已被教会取缔的日心说,这正是他们控告伽利略的最好证据。伽利略最终受到教会审判,压力之下,他违心地放弃了日心说。
⑼这自然让人联想到布鲁诺。他因宣扬日心说而受到教会的审判,但坚贞不屈,最终将自己奉献于教会的火刑柱上。因此,习以为常的说法是把布鲁诺看作为科学真理而牺牲的烈士。
⑽果真如此吗?与其说布鲁诺是为科学真理而献身,还不如说,他是为自己的信仰而献身。
接下来的推论就是,一个无限的宇宙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太阳存在,因此宇宙中必定有无数个太阳以及无数个围绕太阳而运转的行星系。那无数个太阳就是夜空中的繁星点点。
⑿这点恰好被布鲁诺猜对了。相对于无限而言,无所谓中心,因此地球并不处于宇宙的中心,而只是我们周围空间的中心。或许正是出于上述理由,布鲁诺成为日心说的忠实“粉丝”。因为日心说的实质也在于打破了地球作为宇宙中心这一传统观点。
⒀如此说来,布鲁诺更像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他对太阳及其无限宇宙的崇拜,正是这种神秘主义教义的一部分,甚至谈不上是重要的部分。这种神秘主义信仰却为当时的教会所不容。因为在一个无限的宇宙里无所谓中心,那么,人的地位放在哪里呢?人若失去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又何以解释上帝对人的眷顾?
⒁理所当然,布鲁诺被罗马教会视为异端,在经过长达七年审讯之后,1600年,他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著名俄裔科学史家柯瓦雷对布鲁诺的评价是:他或许是一位好的哲学家,但却是一名糟糕透顶的科学家。
⒂将近四百年后的1992年,罗马教廷做出决议,为布鲁诺平反昭雪。今天,我们怀念伽利略和布鲁诺,理由并不在于他们是科学史上的异端或殉道士,而是他们的遭遇昭示了两点:
标题中的“异端”在文中的意思是
分析第⑶段的作用。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⑾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布鲁诺认为,上帝别无选择地创造了一个无限宇宙
②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
③身为基督教徒的布鲁诺,却持有与当时教会不同的上帝观
④这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神学问题
⑤上帝的完美,意味着,他必须创造一个能够容纳无限世界的无限空间

A.③, ②, ④, ①, ⑤。 B.①, ⑤, ④, ②, ③。
C.③, ①, ⑤, ②, ④。 D.②, ①, ⑤, ③, ④。

文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伽利略的用意是
下列对第⒁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是神秘主义者,不能算作为科学真理献身的科学家。
B.布的观点来源于哲学的推论,不属于科学研究的结果。
C.布坚持“日心说”被烧死,因而被称为糟糕的科学家。
D.布崇拜“日心说”但没有科学实证,不是好的科学家。

根据你的理解续写一段文字,填在文末空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发表的《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后海水进退规程》等,从理论上探讨自大陆运动到构造形迹等问题,后又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地质力学认为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是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现已认识的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这些体系主要是地壳的水平运动(经向的和纬向的)造成的;而水平运动则起源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李四光把地球自动调节自转速度变化的作用称为“大陆车阀作用”,因而把这一假说称为“大陆车阀假说”。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
例如,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却招致到会的外国的地质学家们轻蔑一笑的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再次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的著名的庐山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外国学者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收集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由于抗战爆发,10年后才得以出版。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他从理论上探讨自大陆运动到构造形迹等问题,后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的。
B.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认为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其中的构造体系又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C在北大地质系,李四光开始研究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并创立地质力学,在这期间,他主讲的是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在教学的同时,他从未放松过研究工作。
D.李四光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可以佐证这个学术观点,但在当时,外国学者们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E.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这才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他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公开承认。
选文是怎样表现李四光矢志不渝地从事地质力学研究的,请加以简单概述。
李四光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地质力学研究的?试分项简述。
李四光对事业的追求和奋斗经历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