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有事聚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③,决卖酒者宜死。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其坦然如是。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何为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
B.立出四百金偿之,不券。责:责备,责罚
C.能偿者其息捐:舍弃,舍去
D.贫者券还之立:立即,当即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① 量酌之                         ② 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③ 吾侪保甲贷乙金                 ④ 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 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⑥ 尽取所偿负还之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担心因为甲、乙二人的借货而跟着吃官司,卖酒者急人之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卖酒者不迷信术者,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仍然坦然地处理事情,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
D.本文构思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2)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 分,每小题3 分)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子女。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 公捐俸
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穿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一周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有删节)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②渠魁:首领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顾:回头看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私下放走了前县令和他们的妻儿;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柳州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5分)
(2)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教人者固以无有不教为与善之公,而抑以有所不教以待人之悟。故有所启焉,以开示其所未知,必待其有求通之志,而诚不能及之,自怀愤憾以不宁,乃一示以方,而欣然请事也。(王夫之《四书训义》)
孔子和王夫之都倡导的教育原则。教师“不启”“不发”的目的是(此空请从第二段文字中摘录词语回答)。
综合这两段文字,说说上述教育原则的实施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记,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选自曾巩《寄欧阳舍人(欧阳修)书》
对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生者得致其   严:严肃
B.警劝之     道:作用
C.议之不     徇:徇私,袒护
D.所谕世族之   次:排列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足为后法告诉不许
B.惧后世不知臣壮也,犹不如人
C.有意奸外淑圣人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
D.先祖之屯蹶否塞死死犹为厉鬼击贼

下面各项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志能够著称后世,它的意义与“史”相接近,但是它的内容却与“史”有所不同。
B.文中,作者就碑文写作提出了看法,一是撰写碑文要态度公正,二是撰写碑文要慎选作者。
C.文章既论述了铭志的作用,也由衷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铭志的“公与是”。
D.这篇文章虽是感谢信,但又不仅仅止于感谢,文章还重点述说了“史”的社会意义,也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 祖 之 言 行 卓 卓 幸 遇 而 得 铭 其 公 与 是 其 传 世 行 后 无 疑 也而 世 之 学 者 每 观 传 记 所 书 古 人 之 事 至 其 所 可 感 则 往 往 衋 然不 知 涕 之 流 落 也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
(2) 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求谏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贞观政要》)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之。 勖:勉励
B.亦诛死寻:不久
C.如属文之士属文:叮嘱写文章
D.言语致失次第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皆失举措若是,孰能御之
B.愚臣处不讳朝师道不传也久矣
C.言不用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D.又比见人来奏事乃使从衣褐

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A.① ② ④ B.② ③ ④ C.① ③ ⑤ D.① ② ⑤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3)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部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
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日:“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
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后汉书·卷二十七》)
【注】①君房:候霸的字。②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王吉、贡禹均为后汉昭宣时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最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自厉:自我发奋
B.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 视事:办公
C.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见拜:看到就拜见
D.而后所举都陷罪,丹以免坐:受牵连获罪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辄载酒肴田间辇来
B.遵闻有惭色彼节者有间,刀刃者无厚
C.化大洽项王谓骑曰
D.丹未许也始臣解牛之时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丹“资性方洁”的一组是 ( )
①王莽时,连征不至②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③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④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
⑤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⑥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4分)
(2)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 (5分)
(3)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