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 分,每小题3 分)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子女。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 公捐俸
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穿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一周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有删节)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②渠魁:首领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顾:回头看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  )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私下放走了前县令和他们的妻儿;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柳州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5分)
(2)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5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五月,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太宗即位,加昉户部侍郎,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时赵普、宋琪居相位久,求其能继之者,宿旧无逾于昉,遂命参知政事。十一月,普出镇,防与琪俱拜平章事。未几,加监修国史,复时政记先进御而后付有司,自昉议始也。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吏掖之以出掖:鞭打
B.而佖朔望必诣昉朔:阴历每月初一
C.是市私恩也市:买卖,交易
D.普寻出镇寻:不久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昉“和厚多恕”的一组是()
①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②雅厚张洎而薄张佖
③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④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
⑤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⑥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昉本来是后汉朝官员,后来由于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B.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而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后因摔倒而去世。
C.李昉在主持贡生考试时,同乡武济川对答失常,李昉因此被贬官为太常少卿,后来又恢复到中书舍人一职。
D.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些前来求官的人一律都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
译文:
(2)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防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㈠傅弈,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曰:“今兹荧惑①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曰:“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㈡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曰:“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㈢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
㈣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曰:“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注解:①荧惑:火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祥:预兆
B.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以:凭借
C.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会:符合
D.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奉:侍奉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弈为人率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弈对曰:“不为怪异”②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
③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④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⑤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⑥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弈侍奉汉王杨谅时,杨谅希望傅弈把“荧惑入井”这一自然现象解释为他的起兵符合天象,而傅弈的回答令杨谅很不高兴。
B.高祖做扶风太守时,对被免于杀头而调到扶风的傅弈非常敬重,等到高祖登基做了皇上后,就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
C.傅弈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时说,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地加以附会,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游手好闲。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但他喜欢喝酒,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终 因醉酒而死,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
(2)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何真,东莞员冈人,八岁而孤,母夫人守志不夺。少英伟好书剑。至正间,岭南盗起,焚掠州郡,真集义兵保乡里,仕为河源务副使、淡水盗场管勾。中原兵起,岭海骚动,弃官归乡里,慨然以生民为念。
岁乙未,邑民王成、陈仲玉构乱,真请于行省举义兵除之.真躬环甲胄,往擒仲玉以归.岁癸卯,南海三山民邵宗愚陷广州,守将何深死之,大肆焚掠。真闻之,率众复广州,号令明肃,广人大悦。
时中原大乱,南北阻绝,真益练兵据险,保障一隅。
洪武元年戊申二月壬寅,大明太祖高皇帝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舟师取广东。时永忠在福州,先遣人以书谕真,曰:“元君失驭,天下土崩,豪杰之士,乘时而起,或假元之号令,或自擅其兵威,暴征横敛,蚕食一方,生民涂炭,可谓极矣。今天子受天明命,肇造区夏,惟两广僻在遐荒,未沾圣化。予受命南征,顺者抚,逆者诛。恐足下未悟,辄先遣一介之使相告,惟足下留意焉。”遂航海趋广东。三月甲戍,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遣使奉表迎降。
初,汤和等平福建,真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请降,且遣人回报真。至是,征南将军廖永忠遣人送其使及表诣京师。上赐诏褒之,曰:“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二: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识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荼毒生民,身死不悔,斯不足论矣。顷者,师临闽、越,卿即输诚来归,不烦一旅之力,使兵不血刃,民庶安居,可谓识时达变者矣。”真叩头谢曰:“昔武王伐暴救民,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今主上除乱以安天下,天命人归,四海景从。臣本蛮邦之人,迩者逢乱,不过结聚乡民,为保生之计,实无他志,今幸遇大明丽天,无幽不烛,臣愚岂敢上违天命。”上曰:“夫能不贾祸于生灵者,必世享其泽。朕嘉卿忠诚,念江西地近广东,是以特授尔江西行省参政,以表来归之诚。古云:令名,德之舆也。卿令名已著,尚懋修厥德,以辅我国家。”
(节选自《国初群雄事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邑民王成、陈仲玉构乱构:图谋
B.先遣人以书谕真谕:上对下的文告
C.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籍:登记
D.征南将军廖永忠遣人送其使及表诣京师诣:前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真躬环甲胄,往擒仲玉以归慨然以生民为念
B.豪杰之士,乘时而起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
C.真请于行省举义兵除之真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
D.易乱为治者上也顷者,师临闽、越,卿即输诚来归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何真“保民达变”的一组是()
①仕为河源务副使、淡水盐场管勾 ②练兵据险,保障一隅
③少英伟好书剑 ④受命南征,顺者抚,逆者诛
⑤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请降 ⑥率众复广州,号令明肃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真年少不幸,八岁便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抚育孤儿,始终没有改嫁。
B.何真曾率兵收复广州。他的队伍军纪严明,深得广州百姓欢迎。
C.何真原本率部降元,后因廖永忠信中的言辞咄咄逼人,何真不得已,改向明军投降。
D.明太祖褒奖了何真,对其在动乱时节组织武装保境安民的举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南海三山民邵宗愚陷广州,守将何深死之,大肆焚掠
②今主上除乱以安天下,天命人归,四海景从。
③令名,德之舆也。卿令名已著,尚懋修厥德,以辅我国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帝曰“诸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使人觇之觇:窥视
B.伊陟嗣事嗣:继承
C.卒如所度卒:队伍
D.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距:通“拒”,抵御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景帝“沈毅多大略”的一组是()
①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②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
③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④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⑤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⑥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帝才华出众。他年少时就博得好名声;高雅有风采,沉着坚毅,深谋远虑;与
年少时的景帝名望相同的何晏曾称他是一个几乎能够成就天下事的人。
B.景帝重视人才。他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命令百官推举人才,关心人,体恤人,
因此赢得了人心,自己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尊重。
C.景帝遵守旧制。当有人提出要改变现有制度时,景帝引用诗句,表示祖先留下来
的典章制度应当遵守,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战争则例外。
D.景帝洞察战况。诸葛恪合肥起兵,应验了景帝战初的判断;景帝下令以防守消耗

敌人的力量,再根据战况,令属下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敌军,生擒诸葛恪。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2) 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谤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洁。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人名)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服:佩服
B.郭林宗闻而让蕃让:谦让,礼让
C.滂奏刺史奏:举奏,弹劾
D.守令自知臧污臧,通“赃”,受贿

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范滂耿直果断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的一组是()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②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③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
④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⑤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③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在做光禄勋主事时,由于他弹劾的人太多,陈蕃疑心他公报私仇,范滂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于是辞官而去。
B.范滂嫉恶如仇,不与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交往,他的外甥被同乡的人所不齿,因而他就是在休息的时候也不召见自己的外甥。
C.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勾党之人,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别人劝他逃走他也不肯,他不愿连累自己的母亲,使母亲流离他乡。
D.这篇传记写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特别是第二次被捕时与母亲和儿子的诀别,态度从容,情辞激昂,浩然正气足以流传千古。

将文言文阅读文段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②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