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焚书辨
刘大魁
书之焚,不在于李斯,而在于项籍;及其亡也,不由于始皇帝,而由于萧何。何则?博士淳于越进谏始皇,谓宜封子弟功臣为枝辅。下其议李斯。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其法至偶语诗书者弃市,而吏见知不举,则与之同罪。然其所以若此者,将愚民,而固不欲以自愚也。故曰:“非博士官所职,悉守尉杂烧之。”然则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项羽入关,杀秦降王子婴,收其货宝妇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而后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乃始荡为灰烬,澌灭无余。当项籍之未至于秦,咸阳之未屠,李斯虽烧之而未尽也。吾故曰:“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籍之罪也。”
昔高祖既定天下,论群臣之功,以萧何为第一。虽然,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何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使律令图书汉以故具知天下之阨塞及户口之多少强弱所在然萧何于秦博士所藏之书,所以传先王之道不绝于线者,独不闻其爱而惜之,收而宝之。彼固以圣人之经,无关于得失存亡,所以取天下之筹策也,故熟视之若无睹耳。
惜者尝怪汉兴,大反秦之所为,而礼乐法度则一遵秦故,未尝稍变。由今观之,然后知萧何之所以相汉,惟知秦之律令;而圣人之经,则弃而烧之已久矣。此唐虞三代之治,所以终不复见欤!呜呼!方沛公入关,盖六经绝续存亡之也。天下诗书已亡,而惟博士官所职尚无恙。当是时,固举九鼎之重而系之一发哉!且夫圣人之经,其与秦之律令图书,其为轻重大小何如也?设使萧何能与其律令图书并收藏之,圣人之全经犹在也。呜呼!彼萧何者,真所谓刀笔之吏矣!  (有删节)
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言语
B.项羽入关迨:等到
C.非博士官所职,悉守尉杂烧之诣:送去
D.盖六经绝续存亡之也顷:时刻

下面各组句子中词语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之全经犹在也其负大舟也无力
B.然其所以若此者,将愚民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C.与其律令图书并收藏之地势极南溟深
D.天下诗书已亡鹏徙于南冥也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使律令图书/汉以故具知天下之阨塞/及户口之多少/强弱所在。
B.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使律令图书/汉以故具知天下之阨塞及户口之多少/强弱所在。
C.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使律令图书/汉以故具知/天下之阨塞/及户口之多少强弱所在。
D.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使律令图书/汉以故具知天下之阨塞/及户口之多少/强弱所在。

下面有关作者观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焚烧诗书典籍的罪过,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至于秦王朝的灭亡,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而是从萧何开始的。
B.如果项籍没到秦国,没有进行咸阳的屠杀,诗书典籍就不会完全被焚毁,因为李斯虽然烧了却没有烧完。所以说,真正的罪过不在李斯,而在项籍。
C.萧何最先进入咸阳,却对秦博士官的藏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等熟视无睹,也许是他认为这些书无关于稳固汉朝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萧何虽是汉朝第一功臣,却是六经被焚毁的罪人。
D.圣人的思想典籍,比起秦朝的法制档案,要重要得多。但是萧何保存法制档案,却忽视了圣人的思想典籍,令人惋惜。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后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乃始荡为灰烬,澌灭无余。
译文:                                                                                 
(2)然萧何于秦博士所藏之书,所以传先王之道不绝于线者,独不闻其爱而惜之,收而宝之。
译文:                                                                                  
(3)当是时,固举九鼎之重而系之一发哉!
译文:                                                                                      
将下列课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2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                                                                            
(2)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太尉府行参军除:封官
B.文帝与语,之奇:奇怪
C.欲以权略之致:使……到来,擒拿
D.旧俗官人皆通饷遗:馈赠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
B.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
C.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
D.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徽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召引申徽做主簿,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
B.文帝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申徽去办,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
C.申徽在捉拿刘彦之后,宣读诏书慰问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敢闹事。
D.申徽在瓜州五年,边地百姓生活安定。等到被替代回京,送他的人几十里不绝。申徽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
(2)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 温 舒 传
王温舒,阳陵人也。少时椎埋①为奸。为吏,以治狱至廷尉史。督盗贼,杀伤甚多。稍迁至广平都尉。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具私马五十匹,为驿自河内至长安,部吏居广平时方略,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论报,至流血十余里。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追求。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
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其治复效河内,徒请召猜祸吏与从事。义纵为内史,惮之,未敢恣治。及纵死,徙为廷尉。而尹齐为中尉法抵罪,复为中尉。为人少文,居廷惛惛不辨,至于中尉则心开。督盗贼,豪恶吏尽复为用。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②大豪。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治数岁,其吏多以权富。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拜为少府。徙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坐法失官。复为右辅,行中尉,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③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它奸利事,罪至族,自杀。温舒死,家累千金。
(节选自《汉书·王温舒传》)
注:①椎埋:盗墓。②焄:同“熏”,以火烟熏炙。此指胁迫。③宛军:指讨伐大宛的军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爪牙爪牙:爪子和牙齿
B.部吏居广平时方略如:按照
C.而尹齐为中尉法抵罪坐:因……犯罪
D.上,拜为少府说:高兴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
B.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
C.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
D.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温舒年轻时做盗墓等坏事。后来当了小官,因善于处理案件升为廷尉史。他督捕盗贼,杀伤的人很多,逐渐升为广平都尉。
B.王温舒上书请示皇上,罪大者灭族,罪小者处死。奏书送走不过两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执行的答复。案子判决上报,竟至于流血十余里。
C.王温舒喜欢杀伐,不爱民。武帝以为他有才能,升为中尉。王温舒按照治理河内郡的方式治理京城,只任用那些猜疑心重、行事严酷的属吏做随从。
D.王温舒攻打东越回来后,议事不合天子的旨意,恰逢有人告发王温舒接受在额骑兵的赃款和其他的坏事,罪行之重应当灭族,他就自杀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
②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凡有大事,皆以之委:交付
B.多所匡正,称纯悫见:看见
C.太子亦不荣罪:怪罪、降罪
D.亲其罪案:查办、追究

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B.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C.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D.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执法公正,到冬天将要处决时,犯人们都说:“裴大夫判处我们死刑,我们没有什么遗憾。”
B.转任左庶子,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事,被人们称赞诚实谨慎。东宫凡有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太子称赞裴政公平正直。
C.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背后不再说什么。当时云定兴屡次进宫侍奉太子,进献一些奇异的服饰器物。裴政多次恳切劝谏,太子不采纳。
D.太子疏远裴政,并因此将他调出京城做了襄州总管。他管理有方,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百姓将他奉为神明,离任后不久死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
②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愬,字元直,有筹略,善骑射。宪宗讨吴元济 ,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既败,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祐,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想知其障可乘、乃遣从事郑辨见襄度告师期。师夜起,祜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您串中军三千、田进诚以下军殿。始发,吏请所向,恕曰:“入蔡州取是元济!”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皆鹅鹜池,窟令击之,以乱军声。赋恃吴房、朗山戍,晏然无知者。祜等坎墉先登。众从之,杀九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黎明、雪止、想入驻元济外宅。蔡吏惊曰:“城陷矣!”元济尚不信,田进诚兵薄之。进诚火南门,元济请罪,梯而下,槛送京师。
(《新唐书·李愬传》)
[注] ①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浊南)。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告三军曰绐:欺骗
B.又以忽名位非所畏者惮:害怕、畏惧
C.亲其缚释:解释
D.不可破者遽:立刻、马上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
B.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
C.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
D.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愬有谋略,擅长骑马射箭。宪宗讨伐吴元济,多次失败后,李愬主动请求一试,于是任命他担任隋、唐、邓节度使。
B.李愬沉着勇敢,以诚心对待兵士。过了半年,李愬觉得军队可以承担作战任务了,武器装备也准备充足了,于是就计划奇袭蔡州。
C.吴秀琳感激李愬的恩遇,希望能立功来报效,李愬告诫他打败李祐的策略,吴秀琳等按照他的预料,果然擒获了李祐而回。
D.李愬率领人马到蔡州捉拿吴元济,雪下得很大,李愬命令赶打池塘中的鹅掩盖军队行进的声音,叛军无人发觉官军。蔡州城失陷,吴元济认罪投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
(2)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

【原创】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6)积善成德,,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