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文后各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人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
[注]①赪:红色    ②郁栖:粪土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日日长,数器易:更新
B.母衣其女衣徐:慢慢
C.命其左右之       履:鞋子
D.不知所从来到            竟:最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吾尔新其襦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B.可取鱼骨藏室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C.膳肉,味倍常鱼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洞人哀      石铿然有声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叶限温柔贤惠勤劳善良,在父母双亡之后,一直受到后母的虐待。
B.后母为了捉那条大鱼,骗来了叶限的衣服,又支走叶限,然后用利刃砍死了大鱼。
C.有人告诉叶限只要向鱼鳞祈祷,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叶限果然如此。
D.陀汗国王让人试穿金线鞋子,除了叶限,其他人的脚都比鞋子大。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2)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
                                                                               
(3)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门,佯狂不知所者,其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解释加点字词:
脱身以逃()②剪发门() ③不知所者()
人贱行()⑤斯墓() ⑥无不有()而拜且泣者
翻译文句。
①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答:
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答:
③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答:
④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答:
本段文字说明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简析并说明作用。
答:

阅读《渔父》完成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屈原:                                                                   
渔父:                                                                   
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                                 
渔父以“沧浪之水”的比喻,说明   
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特点相同
C.“于物”、“见放”中“于”“见”都表被动
D.文中两个“乎”,在意义用法不相同

E、“察察”、“汶汶”、“皓皓”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道不传也久矣

A.巫医乐师百工 B.师道不复可知矣
C.彼童子 D.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师焉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
C.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出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谷不可食也/不感激 B.勿其时/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非常之谋难于猝 D.非我也,也/行军用之道

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战喻 B.五十步笑百步 C.夫夷 D.申之孝悌之义

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④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对“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翻译准确通顺的一项是()

A.登上皇帝的位置制定天地四方为六合,拿着皮鞭和竹板打天下的百姓。
B.登上皇帝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C.践踏皇帝的宝座,制定六合,手执敲扑鞭策天下人民。
D.登上至高无上的尊位挟制天下人民,拿着刑具逼迫天下百姓。

所给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让蒙恬在北面修筑长城并让他守卫在竹木作篱笆的军营中。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言论,企图用这个办法使老百姓们愚昧无知。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臣子、精锐的士卒携带着坚利的兵器,缉查盘问来往行人。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自认为险固的关中,金属修筑的城墙,正是子孙万代帝王的功业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