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
C.存天理,灭人欲 |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根本原因是
A.专制主义强化 | B.商品经济发展 | C.拜金主义盛行 | D.轻商思想淡化 |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比如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的诗人就生活于
A.中原 | B.齐鲁 | C.楚地 | D.巴蜀 |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C.从万物本源出发 | D.从人的本性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