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享有“宪法试验场”之称。从1789年到1870年的81年间制定过11部宪法,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有( )
| A.《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为法国第一部宪法 |
| B.1791年宪法规定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
| C.“宪法试验”是近代法国政治动荡的表现 |
| D.直至第11部宪法法国的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
2011年6月26日,上海图书馆举办“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特别展览,其中提到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于1902年9月在上海《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文章对马克思作了简要介绍,称其为“社会主义之泰斗”。此后,梁启超又多次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梁启超()
| A.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
| B.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
| C.是较早在著述中介绍马克思的中国人 |
|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诗存南渡后,入梦靖康前”本是对南宋偏安的伤感之词。20世纪30年代后期,文学家吴苾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南渡集》;历史学家陈寅恪也吟出了“南渡自应思往事”的诗名句。文人的这一表白有可能是“暗喻”()
| A.对南宋南渡后的历史反思 | B.对国民政府退守西南的失望 |
| C.对渡江战役胜利在望的赞美 | D.对红军长征脱险后的期望 |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所说的“新观念”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体西用 | C.立宪代议 | D.三民主义 |
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
|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
|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
|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