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现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
留学方向和群体 |
人数 |
留学生代表 |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 |
留美幼童学生群 |
1872年起4批共120人 |
唐绍仪、詹天佑等 |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 |
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 |
严复、马建忠等 |
|
甲午战争到民初:觉醒、救亡、革命阶段 |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
推算当在22000人以上 |
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
留学欧美学生群 |
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 |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
|
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 自由发展阶段 |
留美学生群 |
推算人数达5362人 |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
共计有1700名以上 |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
|
留苏的政治家群 |
总计在1600人左右 |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
|
留日学生群 |
当在20000人以上 |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
|
留欧学生群 |
当在5000人以上 |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
|
1979年到2000年:新发展阶段 |
分布欧美日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由教育部门派出的就达457700人 |
陈竺(现任卫生部长) 万钢(现任科技部长)等 |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材料二 从1896至1945年的五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堪称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革命者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变卖嫁妆首饰一同赴日;钱恂任日本外交官时,带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女婿去留学……
留日经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衡量国是的新标准,解放了中国儒生禁锢的灵魂,掀起了一股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革命运动,所以“没有留日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孙中山如是说。
材料三 百年留美几涨几落。自1872年开始,清政府共派出四批留美幼童。清末北洋的留美学生,在自然科学与人丈领域成果斐然。待到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开始后,又培养了钱学森、杨振宁等一批科学家,其中相当多的人,在朝鲜战争前后回到新中国效力。
(1)材料一表格中作者把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称为留学的拓荒阶段,试推测他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一表格,指出民国初年留学方向有什么新动向?出现这种新动向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生、留美生的不同之处。近代留学运动给我们什么启示?
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2分)
材料二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问题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7分)
材料三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问题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2分)
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间权利的转换作出了解释。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见下图)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历史转变进程。
问题:
(1)康德拉捷夫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2)按照康德拉捷夫周期表的提示,叙述"英国世纪"转换成"美国世纪"的历史进程。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1)按照英国清教徒革命的发展进程将上述图像排序,并据此概述革命期间的政体变化。
(2)詹姆士一世和玛丽、威廉一世的权力一样吗?说明理由。
(3)为什么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
简述西汉至唐中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
(14分)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1)材料一中“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一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3)你认为上述政治机构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