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材料二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试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三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香港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困扰了许多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香港普选现在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在中国的土地上实行普选,这个并不多,”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156年,没有什么民主元素,回归后,中央承诺香港可在2007年以后的适当时候实现普选。现在终于到了这个关键时刻,香港要不要普选,这是一个歷史转折,“能不能转过去,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明
材料二民主争斗把香港的政治气候带入新的时代。代沟已经出现:年轻人支持民主改革,老一辈倾向于维持现状。与此同时,自从“占中”运动以来,香港本土主义盛行,少数人还走向“港独”的极端。英国《卫报》称,政改遭否的后果有:香港社会将因此严重分裂,经济发展的环境将受重创。此外,香港的民主会陷入停滞,最终整个香港都会受损。报道说,但如果方案得以通过,泛民人士将组织更多的抗议,甚至会产生“暴乱”。这样香港的社会秩序将进一步受损,社会治理将难上加难。
---环球时报2015版
材料三中国要维护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影响外国人在那里的投资。在这个前提下,由香港人,包括在香港的外国人管理香港。他说,香港有了地方政府,我们的新宪法有规定,允许建立特别行政区,由香港人自己组成政府,不管是华人、英国人或其他人都可参加,可作政府雇员嘛,甚至成为香港政府的成员都可考虑,各种制度也不变……
---《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
(1)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香港进行普选和普选失败的原因。
(2)香港政改方案被否,2017年普选落空。根据材料二,香港政改未能通过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观点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材料一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以“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为由明令全国各中小学,废止读经和拜孔之礼。
材料二“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新青年的标准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关于教育思想的异同。
(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不同于材料一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
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材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材料二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地。……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钟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520 |
1600 |
1670 |
1700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5.25 |
8.25 |
13.5 |
17.0 |
21.0 |
27.5 |
51.0 |
材料三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