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 B.早期国家诞生 |
C.王的出现 | D.世袭制的确立 |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C.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
A.儒家 | B.墨家 | C.法家 | D.道家 |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 B.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
C.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
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据此推断,下面孔子的哪个主张有可能贴不上“正能量”的标签()
A.提倡“为政以德” | B.仁者爱人 |
C.“克己复礼” | D.有教无类 |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 B.有历史观引导 |
C.为现实服务 | D.充分掌握史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