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宋应星《天工开物》序言
材料二余谓正德(明皇帝)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分去农。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
材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雍正)实录》
回答:
概括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的统治者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10—15世纪 |
远洋航海技术 |
宋 元 明前期 |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期 清 |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
18至19世纪中叶 |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
清 |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3)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的历史,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而19世纪60—90年代,我国迈出了国家近代化的第一步。”
(1)请简要说明当时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2)这一轮“近代化”的结局如何?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上述近代化及其结局可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二:“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辱之资,自强之本。……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夷之俗,所以保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材料三:“今之言法者,其荦荦大端,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顶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出的“自强”途径是什么?材料二中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2)材料四提倡的“上师”与“外采”各指什么?这一政治主张有什么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洋务派和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肤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只)倍蓰(数倍),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莫非朕之赤子,天下共享乐利,而土民独使向隅,朕心深为不忍。
——《雍正诏谕》
材料二:土司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畜,互相撕杀,经年不懈,世代为仇。
——《雍正传》
材料三:东川虽已改流(雍正时期小规模改流)三十年载,仍为土司盘踞,文武长寓省城,膏胶四百里,无人敢垦。
——魏源《圣武记》
材料四:清政府在改革流地区,变革赋税方法,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原则,……土民所受的剥削比以前减轻了。(改土归流后)于府县设学,府学设教授,额取文武童生各十二名,保靖等县各设训导,各取童生八名。
——《雍正传》
材料五:至于客民盘剥,差役吓索,历来扰苗之大者。今则于苗、(汉)民交界处设集场,限期贸易,官兵监之,……苗之气息也渐驯矣。然不申之以教,其心犹为格也,故添修苗馆若干处,延师教读,……则礼仪兴而匪僻消,苗与汉人无异。
——《治苗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土司制度的弊端。
(2)归纳雍正帝改土归流的主要措施。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改土归流的主要作用略作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