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通西域后······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贸易,汉朝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于贸易,修筑道路,设置驿馆。汉朝丝绸······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流入汉朝。
——《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苏州罔籍(不依靠)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及意义。
(2)问: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苏州丝织业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发展情况如何?简要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7分)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变革策略
材料一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为变法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主题二变革措施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2)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主题三变革图强
材料三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
——吴于廑《一份是非杂糅的遗产——(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序》
(3)材料三说明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意义?(4分)
主题四变革反思
材料四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日益重要,海权问题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有7000年海洋文化,其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内领先于世界。”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材料二夷货(外国货物)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摘自《海防纂要》卷七
(2)材料二主张实行什么政策?指出其理由。
材料三有人说:“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材料二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 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标志着城市格局和功能的重大演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唐代相比较,宋代城市发展在城市格局和功能方面发生了哪些重大演变?并指出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3)据材料三,指出盛泽镇由一个荒村到“市”再到“邑中诸镇之第一”演变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以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据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在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是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说:“我知道,要摒弃的是思维模式。看似是一种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注: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美国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说明。(6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图二图三
1930年的美国失业者经济萧条中饥饿的母亲罗斯福与煤矿工人在一起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建立?
材料四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五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股权分散化的趋势。二战结束后逐渐加强,这种现象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
(3)据材料四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人民资本主义”的主要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期资本主义还出现了哪些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