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①②③④表示植物体内的几项生理活动,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① 把A 转变成储存在 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2)影响② 的因素主要是 。
(3)以上四种作用中能产生水的有 。
(4)③ 在 条件下进行。
(5)在啤酒生产中,酵母菌大量繁殖时,通过上图中 (填序号)获得能量;发酵时,通过 (填序号)获得能量。
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组分时,首先将线粒体放在低渗溶液中获得涨破的外膜,经离心后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再用超声波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的内膜自动闭合成小泡,然后用尿素处理这些小泡,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
(1)研究人员发现,在适宜成分溶液中,线粒体含F0—F1内膜小泡能完成需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即实现的氧化,生成,并能合成大量ATP。
(2)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颗粒物是ATP合成酶(见图2),其结构由突出于膜外的亲水头部和嵌入膜内的尾部组成,其功能是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合成ATP。为了研究ATP合成酶的结构与合成ATP的关系,用尿素破坏内膜小泡将F1颗粒与小泡分开,检测处理前后ATP的合成。若处理之前,在条件下,含颗粒内膜小泡能合成ATP;处理后含颗粒内膜小泡不能合成ATP,说明F0—F1颗粒的功能是催化ATP的合成。
(3)将线粒体放入低渗溶液中,外膜涨破的原理是。(2分)线粒体基质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有(填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丙酮酸 c.葡萄糖 d.ATP e.核苷酸 f.氨基酸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上升到95%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在19世纪时,桦尺蛾的栖息地曼彻斯特地区,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的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
(2)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的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3)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经过长期的,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有利变异则逐渐,从而使种群的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决定的。
多指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受P基因控制;色盲是一种X染色体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受b基因控制,分析下列遗传系谱,回答问题:
⑴—1产生的精子类型分别是 ;(本空2分)
⑵Ⅲ—2的基因型是 ,她是纯合体的概率为。
⑶如果Ⅳ—1是一个男孩,此男孩既是多指又是色盲的概率为,只患多指不患色盲的概率为;
⑷如果Ⅳ—2是一个女孩,则她只患色盲而不患多指的概率为,两病都不患的概率为。
(13分)用浓度为2%的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5~6小时,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 ℃)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时,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呢?请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1)针对以上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
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
(2)低温处理植物材料时,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低温效应,根据这个提示将你设计的实验组合以表格形式列出来。
(3)按照你的设计思路,以作为鉴别低温是否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的依据。为此,你要进行的具体操作是:
第一步:剪取根尖2~3mm。
第二步:按照 → → → 步骤制作。
如图是真核生物信使RNA合成过程图,请根据图回答:
(1)R所示的节段①处于状态;形成这种状态需要的条件是。
(2)图中②是以为原料,按照原则合成的。合成后的去向是。
(3)图中③表示酶分子,它的作用是。
(4)图中④称为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