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它以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相融合,加上国际化的创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乡、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
材料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
材料二: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根据材料,请简要说明物质、运动和规律的关系。
S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成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其主要做法是:坚
持政府引导,立足市情,盘活老城资源,大力扶持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
基地和园区;坚持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国
有、民营和外资非文化企业以及非国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S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生活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哲理。个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有智慧、
有哲理;与人交往、待人接物中有智慧、有哲理;做学问、搞经营中有智慧、有哲理;治国
安邦同样有智慧、有哲理……
结合材料谈谈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A市就“拆迁、城建与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公开征求意见,问计于民。
社会各届人士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踊跃参与,纷纷通过电子邮件、信件和教育部门户网站等
多种渠道发表意见和建议。但在城市“翻新”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政府
在修筑公路时,与一村农民发生矛盾。该村村民要求镇政府对此事予以合理解决,但未得到
答复。于是该村少数人组织、煽动部分村民堵塞该村公路路段,并打伤打退民警,砸坏公务
车辆。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村民的做法有何不妥?从公民和国家关系的角度回答
村民遇到上述问题该怎么样做?
材料一:2012年3月初,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亿万人民的重
托,从祖国各地汇聚首都北京,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人大代表由35个选举
单位选出,代表结构进一步优化。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比上届减少了1/3,来自
一线的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了70%以上。
材料二:“网络民意”成为“两会”的一亮点。新华网、人民网等在内的政府官方网站围绕
两会议题,联合商业网站推出“有话问总理”、“两会建言”、“两会调查”、“网民提案”等
五花八门的栏目,而网民对相关话题的讨论更是早已在各大论坛上“置顶”。
材料三:民建中央常委李冬玉女士表示:“网络监督是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便捷而有效的
手段。网络监督是民主、公平的推动力,是公民自我教育的新形式。网民在交流信息中获
得知识,在思想碰撞中明辨是非。对不负责任、偏离事实和公德的言论,也在进行着更直接、
理性的批评。”但要使网络监督成为监督的有效形式,还需要对网络监督再认识、再规范。
请结合所学的《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题目: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这种“网络问政”的形式说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的这种监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