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温度时,测得纯水中c(H+)=2×10—7mol/L,则此时c(OH—)为
| A.0.5×10—7mol/L | B.1×10—7mol/L | C.2×10—7mol/L | D.4×10—7mol/L |
已知铍(Be)的原子序数为4,下列对铍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铍的原子半径小于硼的原子半径 |
| B.氢氧化铍的碱性比氢氧化钙弱 |
| C.氯化铍分子中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 |
| D.单质铍易跟冷水反应产生氢气 |
将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
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s)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s)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下列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aA(g)+bB(g)
mC(g)+nD(g),表示其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平衡时的压强与反应起始的压强之比为m+n/a+b |
| B.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速度与物质C表示的反应速度之比为a/m |
| C.体系内的气体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
| D.单位时间内bmol B参加反应同时有a mol A生成 |
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的是
| A.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
| B.金刚石的硬度大于硅,其熔、沸点也高于硅 |
| C.NaF 、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降低 |
| D.F2、Cl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
对于以下反应:A(s)+3B(g)
2C(g)+D(g),在一定温度和容积固定的容器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 |
| B.往容器中通入稀有气体He,由于压强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增大 |
| C.往容器中加入少量A,反应速率增大 |
| D.当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可以判断反应已经达到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