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的古代交通运输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12年,南起咸阳,循子午岭山脊北行,直抵边关重镇九原郡,宽约50米,长约700千米,堪称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虽历经2 000年风雨,多处路面仍保存完好,坚硬的夯土层路基上只有杂草衍生,竟未长乔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结合上图,分析秦王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
A.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
B.巩固边防,加强国家的集权管理 |
C.促进陕、甘、宁、内蒙古等省区的社会经济交流 |
D.开发河套地区的土地资源 |
清嘉庆年间记载:“若夫南及临潼,北通庆阳,车马络绎,冠盖驰驱……”可见,秦直道的荒废仅是近一二百年的事。如今,部分完整的路段已被列入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下列关于秦直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直达性特征显著,说明选线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小 |
B.沿线地区荒漠成片,风沙肆虐 |
C.秦直道的功能基本没有变化 |
D.交通和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是其荒废的主要原因 |
仅据表中四国有关综合国力的部分数据判断,今后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的国家是
A.B | B.M | C.T | D.Y |
下图为我国出口商品变化情况。读图回答:
1.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新的飞跃,主要原因是我国
A.实行改革开放 B.实行西部大开发 C.加入世贸组织 D.加快了自然资源开发
2.以下是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其中与我国既有明显“经济互补性”,又具“空间接近”优势的是
A.日本 B.美国 C.欧盟 D.东南亚
全球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20点在鸟巢举行开幕式。现场文艺表演中,一幅巨大的地图出现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了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横跨欧亚大陆、举世闻名的国际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2000多年来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经中亚、西亚直达欧洲,穿越27个国家,全长近8000千米,中国段就达近4000千米。目前,“丝绸之路”联合申遗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中国有48处文物点列入申遗预备名单。
(1)“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基本包含了旅游资源的8个主类,其中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是________;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是_______。
A.地质景观 | B.人文活动 | C.遗址遗迹 | D.建筑与设施 |
E.气象与气候景观 F.生物景观 G.水域风光 H.旅游商品
(2)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兴起时止,丝绸之路曾把众多古老的东西方文化联结起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属于________。丝绸之路位于我国的沿线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 规律。
(3)从交通方面来看,该贸易通道存在一定的不利条件,试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这条线路存在的通行困难。
新疆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有
A.沙尘暴 | B.高温干旱 | C.山洪暴发 | D.泥石流 |
新疆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区,其中包括许多独特的地貌景观,据图回答:
1.在图中D地进行旅游时,最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2.根据上面四幅图,城市聚落多分布在哪类地貌景观上
A.A | B.B | C.C | 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