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 B.黄海海战 | C.反割台斗争 | D.天京保卫战 |
“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 | B.新文化运动 | C.五四运动 | D.五卅运动 |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
A.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
C.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 D.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
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 |
B.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化 |
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
D.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