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1)请依据材料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2)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
(3)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的。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
(4)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去民家取门板。 莫拆人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鸡和鸭,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进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无钱莫采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曾国藩《爱民歌》
材料二曾国藩的亲信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湘军攻下南京后,城内“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砍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自湘军平贼以来,南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材料三谭嗣同在湘军收复“天京”后约30年,曾到金陵(即今南京,太平军称“天京”)对所见闻说:“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现象。本地人言:‘发匪(指太平军,按清方称谓)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终以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军之至,不料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材料四石达开攻破江西吉安城时,除歼灭抵抗的敌军外,“不戮一人,有掳民间一草一木者,立斩以徇。”对此地主阶级文人邹树荣写有纪事诗,中称“传闻贼首称翼王,仁慈义勇头发长,所到之处迎壶浆,耕市不惊民如常。”
请回答:
(1)概括曾国藩在《爱民歌》中规定的“爱民”军规的内容(6分,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曾国藩这样规定的目的何在?
(2)曾国藩的“爱民”军规得到执行了吗?结合材料二、三加以说明。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太平军在占领城市后的做法与湘军有何不同?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中国的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超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正是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1)农民为什么放弃种植粮食转而种桑植茶?
(2)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
材料二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四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五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提炼商鞅变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中“务本”思想的区别。分别指出上述“务本”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联系越来越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
材料二 在19世纪50至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材料三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l9%,美国l2%,德国l3%,法国9%。从1870年至l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世界贸易指数和世界贸易总额
年份 |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
1880 |
36 |
68.8 |
1890 |
49 |
94.2 |
1900 |
68 |
118.2 |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