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 | 
| 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 
| C.天灾流行,国家代有代:世代 | 
| D.卒与粟,自雍属绛卒:终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 
|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 
| C.夜缒而出秦弗知取而贷我 | 
| D.吾其还也。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 
|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度过饥荒。 | 
|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 
|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 
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                                                                             
(2)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翻译:                                                                             
文言文阅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悬挂。 | B.置杯焉则胶胶:着地。 | 
| C.而后乃今培风培:增加。 | D.抢榆枋而止抢:触、碰。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现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⑥适百里者,宿舂粮
| A.①②⑥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 
|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 
|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 | 
|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 
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颖脱不群群:合群 | 
| B.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聊:悠闲 | 
| C.于半道栗里要之要:邀请 | 
|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舆: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乐琴书以消忧 | 
| 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乃瞻衡宇 | 
|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既自以心为形役 | 
| D.即便就酌,醉而归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 
|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 
|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 
|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知忠州,俗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②书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③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注释】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③谭:通“谈”,与……商谈。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⑤陂(bēi):池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宽趣尉出捕趣:催促 | B.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副:帮助 | 
| C.谭民易白金,期会促,期:约定 | D.留于唐五年,民像以祠像:形象 | 
下列句子编为4组,全都直接体现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
 ①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 ②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③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④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 ⑤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⑥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 A.①③④ | B.①②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临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且将犯平阳。赵尚宽利用罪犯们嚣张、麻痹的心态,果断出击,将罪犯全部杀死。 | 
|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到任后,提供药方,教人服用,并对养蛊的人彻底追查,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还果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 | 
| C.治理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民稀的状况,受到了仁宗的的褒奖。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他。 | 
| D.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妥善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受到了惩罚。 | 
把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
 (2)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展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堡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辰往廉之廉:查访 | B.纠治贪浊不少贷贷:宽恕 | 
| C.急之恐生变急:焦急 | 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寝:停止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 A.①④⑤ | B.①③④ | C.②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 
|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 
|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 
|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递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收:拘禁 | B.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 | 
|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 D.恢谢不与通 谢:感谢 |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 )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④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⑤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⑥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 
|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 
|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 
|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