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轰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二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 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 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
——恩格斯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这一思潮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是什么?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出发点是什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共同影响有哪些?
(3)启蒙运动确立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如何发展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启蒙运动坚持的原则有哪些?请举三例说明。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用关键词概括指出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3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创作者的心声、社会的喜好、历史的脉动和时代的风貌。其中,向世俗化的转变即是特点之一,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阅读下面图片:
![]() |
|
|||
|
|||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文字的灭亡,意味着文明载体的死亡。……一种文字,在几千年的漫长时光里能保持到今天还被广泛阅读、使用,平心而论,这是人类史上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奇迹。
——引自余秋雨教授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演讲稿
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述字母文字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其发展规律。
⑵材料二中所指的是什么文字?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一种文字?
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显露某些民主的、人文的近代社会的熹微晨光,其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某些表现就是它的背影。材料一:明之中叶以后,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两大主流之一的是讲世情。……讲世情小说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
清代底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人情派,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材料二:画上题诗的两幅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
![]() |
材料三:某校教师研习李贽思想的学习笔记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①,也就是说,“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②。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③”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阶值④。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⑤。
材料四:某校教师研习城市发展史的学习笔记
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都市中的一些富商往往衣服屋字,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⑥。伴随商业的发展,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现象(《明神宗实录》卷361),这表明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至清朝苏州已经是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⑦。与之相随的是,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
回答:
(1)在材料一中,鲁迅讨论的明代中叶以后的小说流派是什么?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小说流派的基本特点。(1分)
(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什么?(1分)其基本特点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李贽的思想观点具有的最大特征是什么?(1分)在他生活的时代,思想界的主流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1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是什么?(1分)结合材料四,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5)材料三和材料四作为历史叙述,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和历史描述的综合运用。请在答案纸上选出与上述四种叙述类型相对应的带有下划线的文字序号。(4分)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汴京粱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
——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材料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代理学大师张载《张子语录》
(2)材料二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性格?(2分)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绘画的特点。(2分)据材料一、二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半坡等遗址的陶文)(商代甲骨文)
材料二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材料三马致远的元散曲《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什么现象?有何意义?
(2)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3)材料三的元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