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改革之初就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1993年9月,邓小平则明确警示,收入差距问题“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材料表明,邓小平的核心主张是( )
A.缩小城乡差别 | B.实现“共同富裕” |
C.实现由“贫”转“富” | D.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1916年,陈独秀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意在
A.反对偶像崇拜,宣传科学法则 | B.普及宪政常识,倡导五四运动 |
C.倡导文学革命,建设国民文学 | D.批判传统文化,培养民主意识 |
甲午战后,“忧时之士感栗危惧,深怵亡国灭种之痛,于是________运动一时大起,继之以________运动,皆风靡一时,二者虽背道而驰,而其意在救亡则同也。”文中横线处的文字分别是
A.维新义和团 | B.维新新政 |
C.新政预备立宪 | D.太平天国义和团 |
下表反映的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据此可推断
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万两 |
77% |
969万两 |
23% |
4250万两 |
100% |
||
1885 |
3071万两 |
40% |
3923万两 |
51% |
714万两 |
9% |
7708万两 |
100% |
A.农业生产急剧萎缩 B.民族工业处于短暂春天
C.工商经济得到发展D.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
“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和该主张类似的有
①“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②“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③“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④“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
A.②③ | B.①② | C.①④ | D.②④ |
1896年9月,李鸿章访问美国。李鸿章此行
A.主要任务是考察美国宪法 | B.与美国协商签订《辛丑条约》 |
C.受到了华盛顿总统的接见 | D.看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