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下列选项与孙中山的这段话不相符的是( )
A.说明孙中山放弃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
B.孙中山的思想发生转变,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
C.孙中山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
D.孙中山有了与共产党合作的初步想法 |
1830年,在英国只有少数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有:
①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逐渐增多 ②经济发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③有利于政党政治的发展 ④议会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
①创办近代工业②改革中央机构③建立新式军队④实行民主政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下图反映了16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对古希腊民主制度研究的人数变化曲线。你认为第二至第五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因素是:
A.专制与民主思想的蜕变 | B.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 |
C.思想领域的剧烈变化 | D.不同文艺流派的产生 |
2009年12月,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展,展出了以下图片。某同学为此罗列出了以下四个主题,其中符合以下作品内涵的是:
A.东西文化交融的典范时代 | B.理性光芒普照的艺术殿堂 |
C.复杂的内心、细腻的情感 | D.禁欲主义下的人性尊严畅想 |
下图为希腊哲学发展简图,由甲图转向乙图的关键人物是:
A.泰勒斯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