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于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有能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史记•春申君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使赂楚,约为与国与:结交 |
B.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利:使……得到好处 |
C.应侯以闻秦王闻:知道 |
D.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度:估计 |
古人云:“春申君以智能安楚。”以下全部表面其“以智能安楚”的一项是( )
①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②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③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 ④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⑤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⑥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A.①②⑥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池,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
D.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分别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2)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 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人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也?”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节)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引兵而西引:率领 |
B.王翦谢曰谢:道歉 |
C.老臣罢病悖乱罢:通“疲” |
D.翦因举兵追之举:出动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唯大王更择贤将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⑥亲与士卒同食
A.①②⑥ | B.③④⑥ |
C.②④⑤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对他评价很高,过于轻敌,导致他征荆兵败。 |
B.面对李信的失败,始皇幡然悔悟,及时向王翦道歉并重新起用王翦,满足了王翦对兵力的要求,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激发士气,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译文: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
(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 |
B.皆逡巡引却引却:后退 |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魁垒:高大 |
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 |
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仪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2)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迫洛阳迫:逼迫 |
B.有牧人御众之才牧:统治 |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引:带领 |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修:美好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恂乃戮之于市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
B.恂遣谷崇以状闻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卿今为吾行也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D.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A.①②③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
B.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
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
D.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选自《居士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徐无党南归序序:写在文章前面的话 |
B.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推:推崇 |
C.言语工矣工:精巧 |
D.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荣:草木开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草木鸟兽之为物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B.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C.其所以为圣贤者其孰能讥之乎 |
D.亦因以自警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
四组,全都表现“见之于言”的一组是
①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②修于身者,无所不获
③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④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
⑤文章丽矣,言语工矣⑥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A.①③⑤ | B.④⑤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如果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将来一定能有所成就。 |
B.作者认为,颜回就是既“修之于身”,又“施之于世,见之于言”的圣贤。 |
C.许多著名的文人在创作时竭尽心力,但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什么区别。 |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不单是为赠给徐无党,同时也用来警示自己一番。 |
断句和翻译。(共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②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