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畏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五、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
十一、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
——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3月)
材料二:1.各方代表由各方自己推选,人数应按各方所代表的实际力量比例规定。
2.国事会议应于最近期间召开。
3.国事会议根据革命三民主义的原则,必须通过切合时要、挽救危机的施政纲领以彻底改变国民党所执行
的错误政策。
4.在共同施政纲领的基础上,成立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以代替目前的一党专政的政府。
5.联合政府有权改组统帅部,成立联合统帅部。
6.联合政府成立后,立即准备于最短期间内召开真正人民普选的国民大会,以保证宪政的实施。
——周恩来《如何解决》(1944年“双十节”)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政权民主保障手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的认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以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活动与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探索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贵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材料2 1958年刘少奇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指出:“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国内仍然存在着两个剥削阶级”。
材料3 1982年彭真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草案的报告》中指出:“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
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否正确?原因何在?
(2)材料2的观点较之材料1有何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
(3)材料3的观点是否正确?“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分别是指什么?举出“可能激化”的典型事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住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艾,少私义则套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彼,重徒则死处而无二虑。舍奉而事末则不夸。不夸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柬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徒,轻迁徙,则国家有惠,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吉,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依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三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5年,法国邀请美国、英国、德国、意走利和日本领导人开会协调经济政策,以共同应时油价高涨和经济衰退。此后,被称为“官国俱乐部”的八国集目长期主导着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宏观经峁政策的协调,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材料二2009年二十目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套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发表的宣言指出.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决心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二十国集目的成员既有美、英、法等八国集团,也有中国、印度等国家.显然具有更走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二十国集田也反映了全球实力与经济权力平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实a在全球重太决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已不再仅仅是“客人”和“观众”。而避渐成为垒球问题的决策者.成为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力量。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八国峰会的主题是什么?这一峰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2)在对全球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阐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在斯密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就生产形式而言,自由竞争并不会带来生产的无序化。相反,在市场的自由调节下,社会在均衡的生产,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斯密坚定地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击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度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激活起“经济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5—1936年)及其他著作中认为:投资对利率变动与未来收益的预期反应灵敏,是捷定经济活动水平的动态因素。这就表明政府采取谨慎而适当的行动是能够恢复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改变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府就能直接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通过金融倾向政策以控制利率,政府就间接影响投资的水平。
——摘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凯恩斯经济学》
材料三新的形势已经向传统的经济学派如凯恩斯主义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批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流派应运而生。现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制度主义是纷繁复杂的诸多经济流派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派别。所谓供给学派,是和凯恩斯的合理需求理论相对立的,是强调经济结构中供给方面的重要性,并从中寻求对策的理论。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鳊《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亚当·斯密经济思想及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相比有什么不同?分析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实质及这种经济思想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为什么会受到严峻的挑战?根据材料三概括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与凯恩斯主义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