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作为清王朝执掌重权的汉族封疆大吏,既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曾氏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当大清帝国内忧外患时,是他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进而平定东南半壁江山,大清始有同治中兴;不仅如此,近代中国首艘兵轮,首批技术工人的诞生,首批中国学童远赴泰西深造等,均与曾国藩有关。他在同治元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购买外国船炮近以剿办发逆,远以巡哨重洋,实为长驾远驭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一,第15页。)与列强交往中,深感到“海国环伺,隐患方长”,“愤西人揽制机之利,谋所以抵制之”。 后来李鸿章的军事上的变革,除了镇压农民起义的作用外,还在反抗外国侵略、巩固国防方面同样是起了重大作用的。天京陷落,曾国藩的“事功”也由此而达至峰顶。清廷不仅不加功封赏,对他是接二连三的严责。曾国藩只好主动裁剪湘军!因有他的湘军,之后分出来了淮军,接着又有了袁世凯的新军。总之在他身处“三千年之大变局”中, “卫道”与“创新”同在,张扬的“守道”和“救时”意识同在, “千古完人”与“汉奸屠夫民贼”同在,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同在。他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而他的行为却被同一时代所扼止。最后,他带着“名已裂矣,亦不复深问”的复杂心情,冥心孤往地走向历史为他安排好的结局。
(1)材料提到“李鸿章的军事上的变革,除了镇压农民起义的作用外,还在反抗外国侵略、巩固国防方面同样是起了重大作用的”请举一史实说明。
(2)曾国藩身上的“卫道”与“创新”各是什么?
(3)曾国藩在近代化历程中的个人作用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总体上看,1830~1848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明显要比法国糟糕。”天空被烟雾笼罩,脸色苍白的人匆匆穿行于乌烟瘴气之中,连外国游客都为此感到担忧。但是,英国控制着100万马力的蒸汽机,依靠1700多万枚机器纺锤,每年生产出200万码棉布,挖掘了数量达5000万吨的原煤。英国的棉布销量是美国的两倍、法国的四倍,生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英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工厂”。——霍布斯鲍姆
材料二:虽然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的大于穷人。拿手织机工来说,在工业革命刚开始时,工人的境况不错,可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变化。——《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们一直在以矿物燃料的形式,把各种形态的矿物从地下开采出来,经过燃烧之后转化为热量、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并释放出来。……使全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比节节上升。——《历史焦点》
请回答:
(1)依据以上材料评价工业革命的各方面的影响。
(2)从以上影响中可以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断扩大的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提供本国消费,而且提供全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羊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的什么特点?
(3)由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英国的世界地位如何?
恩格斯在《1845年和1885年的英国》一文中指出:“英国享有将近一百年的工业垄断,现在无可挽回的失去了。”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英国工业垄断地位是怎样形成的?它是如何丧失的?
简述世界市场是怎样形成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工场手工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经验为主的技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这就得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大工业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从此,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简明科学史话》
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
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作出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高昂的仪器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取代了孤独的发明家和阁楼作坊。——《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阐述了一种什么关系?简要表述这种关系。
(2)材料二对这种关系作了什么重要补充?
(3)对材料一中所说的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主角”,你如何理解?
(4)联系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